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第一章 梨树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 梨黑斑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 病原菌分类 | 第12页 |
1.2 病害症状 | 第12-13页 |
1.3 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4 致病条件研究 | 第13-14页 |
2 梨轮纹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1 病原菌分类 | 第14页 |
2.2 病害症状 | 第14-15页 |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2.4 致病条件研究 | 第15页 |
3 梨炭疽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1 病原菌分类 | 第15-16页 |
3.2 病害症状 | 第16页 |
3.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3.4 致病条件研究 | 第16-17页 |
4 病害防治 | 第17页 |
5 展望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真菌病害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 PCR分子诊断方法 | 第20-25页 |
1.1 植物病害检测中常用PCR分子标记技术 | 第20-23页 |
1.2 植物病害检测中新兴PCR分子技术的应用 | 第23-25页 |
2 分子检测方法存在的优缺点 | 第25-26页 |
2.1 所需模板量 | 第25页 |
2.2 重复性 | 第25-26页 |
2.3 多态性 | 第26页 |
2.4 可操作性 | 第26页 |
2.5 其它 | 第26页 |
3 应用前景展望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1 生防因子的种类 | 第28-31页 |
1.1 生防细菌的应用 | 第28-30页 |
1.2 生防放线菌的应用 | 第30页 |
1.3 生防真菌的应用 | 第30-31页 |
2 生防菌控病机理 | 第31-32页 |
2.1 种群竞争 | 第31页 |
2.2 抗菌、溶菌作用 | 第31页 |
2.3 诱导抗性作用 | 第31-32页 |
2.4 重寄生作用 | 第32页 |
3 生物防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32-33页 |
4 展望 | 第33-34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4-67页 |
第一章 梨轮纹病和炭疽病病菌的PCR检测技术研究 | 第35-47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35-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1.1 供试菌株及梨品种 | 第36-38页 |
1.2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页 |
1.3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38-39页 |
1.4 常规PCR反应 | 第39页 |
1.5 巢式PCR反应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2.1 不同浓度炭疽病菌孢子液对梨果的致病力 | 第40页 |
2.2 引物LW1/LW2特异性PCR扩增 | 第40-41页 |
2.3 引物TJ1/TJ2的特异性PCR扩增 | 第41-42页 |
2.4 巢式PCR和常规PCR扩增梨轮纹病菌菌株基因组DNA灵敏度比较 | 第42-43页 |
2.5 接种梨病组织的PCR快速检测 | 第43-44页 |
2.6 喷施轮纹菌孢子液的梨果的检测 | 第44页 |
2.7 喷施炭疽菌孢子液的梨果的检测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梨黑斑病菌、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对常见20种化学药剂的抗药性风险评价 | 第47-55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47-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2.1 常见化学药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49-51页 |
2.2 常见化学药剂对梨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51-52页 |
2.3 常见化学药剂对梨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生物化学复配剂对梨黑斑病、轮纹病、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 第55-61页 |
摘要 | 第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2.1 三种药剂处理对梨黑斑病的控制效果 | 第58-59页 |
2.2 三种药剂处理对梨轮纹病的控制效果 | 第59页 |
2.3 三种药剂处理对梨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生防菌sf-628对梨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1-67页 |
摘要 | 第61页 |
ABSTRACT | 第61-6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62页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2页 |
1.3 样品处理 | 第62-63页 |
1.4 引物设计 | 第63页 |
1.5 梨叶片RNA的提取 | 第63页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3-64页 |
1.7 数据处理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2.1 PAL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64-65页 |
2.2 CAT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81-83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