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果树病虫害论文--柑桔类病虫害论文--柑桔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中国柑橘黑斑病相关的叶点霉属真菌种类、遗传多样性和快速诊断技术研究

致谢第6-10页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第17-39页
    1. 柑橘黑斑病的研究背景第17-27页
        1.1 柑橘黑斑病的发生历史、国内外分布和危害性第17-20页
            1.1.1 病害的国内外发生历史第17页
            1.1.2 病害的分布第17-18页
            1.1.3 病害的危害性及病害在我国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1.3.1 病害的危害性第18-19页
                1.1.3.2 病害在我国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 柑橘黑斑病的症状特点第20页
        1.3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种类第20-23页
            1.3.1 柑橘叶点霉菌(P.citricarpa)和首都叶点霉菌(P.capitalensis)第20-21页
            1.3.2 亚洲柑橘叶点霉菌P.citriasiana第21-22页
            1.3.3 巴西柑橘叶点霉菌(P.citribraziliensis)第22-23页
        1.4 病害的发生规律第23-24页
            1.4.1 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第23-24页
            1.4.2 病害的传播第24页
            1.4.3 气候条件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第24页
        1.5 病害的诊断与检测第24-25页
        1.6 病害的风险第25-26页
        1.7 病害的防治第26-27页
    2、叶点霉属真菌的研究进展第27-30页
        2.1 叶点霉属的建立和演变第27页
        2.2 叶点霉属真菌种的分类和种类第27-29页
            2.2.1 叶点霉属真菌种的分类依据第27-28页
            2.2.2 叶点霉属的种类第28-29页
        2.3 叶点霉属和球座菌属真菌命名第29-30页
    3、植物病原菌的分子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第30-32页
        3.1 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序列的应用第30-31页
        3.2 特异性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PCR技术及应用第31-32页
    4、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技术第32-37页
        4.1 物种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研究的意义第32-33页
            4.1.1 物种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第32-33页
            4.1.2 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意义第33页
        4.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方法第33-35页
        4.3 分子标记技术在叶点霉属真菌中的应用第35-37页
    5、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7-39页
第二章 中国柑橘黑斑病菌及其叶点霉属真菌的种类第39-86页
    1. 前言第39-4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2-47页
        2.1 试验材料第42页
        2.2. 试验方法第42-47页
            2.2.1 菌株分离纯化第42页
            2.2.2 病原菌形态与培养性状第42页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2-43页
            2.2.4 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第43-44页
            2.2.5 引物筛选与引物特异性检验第44页
            2.2.6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验第44页
            2.2.7 果园疑似柚黑斑病症状的病斑检测第44-45页
            2.2.8 种特异性引物鉴定病原菌第45页
            2.2.9 代表性菌株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45页
            2.2.10 温度对四种叶点霉属真菌的生长影响第45-46页
            2.2.11 生物化学特性第46-47页
                2.2.11.1 四种叶点霉属真菌对碳源利用比较第46页
                2.2.11.2 四种叶点霉属真菌对氮源利用比较第46页
                2.2.11.3 四种叶点霉属真菌对pH的反应比较第46-4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7-83页
        3.1 分离结果第47页
        3.2 供试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47-51页
        3.3 P.citricarpa、P.capitalensis和P.citriasiana ITS序列测定与分析及引物设计第51-53页
        3.4 引物筛选结果第53页
        3.5 灵敏度检测结果第53页
        3.6 特异性引物对果实病斑中亚洲柑橘叶点霉菌的检验第53-54页
        3.7 种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第54-57页
        3.8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57-68页
            3.8.1 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第57-63页
            3.8.2 基于肌动蛋白基因ACT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第63页
            3.8.3 基于延长因子基因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第63-66页
            3.8.4 基于β-微管蛋白基因Tub和钙调蛋白基因Cal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第66页
            3.8.5 基于ITS,ACT和TEF1基因组合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第66-68页
        3.9 叶点霉属新种Phyllosticta citrichinaensis的形态学描述第68-73页
        3.10 四种叶点霉属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第73-75页
        3.11 三种叶点霉属菌株在果实或叶片上引起的症状第75-79页
            3.11.1 P.citrichinaensis在柑橘果实和叶片上产生的症状第75页
            3.11.2 P.citricarpa在宽皮柑橘、甜橙和柠檬果实上引起的症状第75页
            3.11.3 P.citriasiana在柚果实和叶片上引起的症状第75-79页
        3.12 P.citrichinaensis、P.citricarpa、P.citriasiana和P.capitalensis生长温度第79页
        3.13 四种叶点霉属菌株生物学特性第79-83页
            3.13.1 四种叶点霉属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第79页
            3.13.2 四种不同叶点霉属菌株对氮源的利用第79-80页
            3.13.3 四种叶点霉属菌株在不同pH培养基上生长状况第80-83页
    4 结论与讨论第83-86页
第三章 鉴定柑橘上三种叶点霉属真菌的特异性引物筛选和巢式四重PCR鉴定体系建立第86-100页
    1. 前言第86-8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8-92页
        2.1 供试菌株及其培养第88页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8页
        2.3 P.citricarpa,P.citrichinaensis和P.capitalensis特异性引物的设计第88-91页
        2.4 P.citricarpa,P.citrichinaensis和P.capitalensis引物的特异性检测及目的条带的克隆第91页
        2.5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验第91页
        2.6 柑橘叶点霉属巢式PCR体系优化第91页
        2.7 果园具有疑似柑橘黑斑病症状的果实和叶片检测第91-9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2-99页
        3.1 特异性引物和相应的退火温度筛选第92页
        3.2 引物特异性检验第92-94页
        3.3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结果第94-96页
        3.4 巢式PCR体系优化第96-97页
        3.5 巢式多重PCR灵敏度测定结果第97-98页
        3.6 果园具有疑似柑橘黑斑病症状的果实和叶片检测第98-99页
    4 结论和讨论第99-100页
第四章 中国柑橘上的叶点霉属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00-121页
    1 前言第100-10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02-106页
        2.1 菌株来源第102-105页
        2.2 菌丝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05页
        2.3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第105-106页
            2.3.1 ISSR反应体系各成分用量研究第105页
            2.3.2 ISSR反应程序第105页
            2.3.3 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5-10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6-119页
        3.1 叶点霉属真菌菌丝基因组总DNA的质量第106页
        3.2 反应体系优化结果第106-110页
            3.2.1 Mg~(2+)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第106-107页
            3.2.2 dNTPs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第107页
            3.2.3 引物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第107-108页
            3.2.4 TaqDNA聚合酶用量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第108页
            3.2.5 模板DNA用量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第108-110页
            3.2.6 最佳柑橘叶点霉属真菌ISSR-PCR体系的建立第110页
            3.2.7 建立的柑橘叶点霉属真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稳定性检验第110页
        3.3 ISSR-PCR引物的筛选第110-112页
        3.4 ISSR图谱分析第112-117页
        3.5 ISSR聚类分析第117-119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19-12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有待研究问题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海沉积物和共生关系中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
下一篇:Wnt信号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和增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