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丙烯酰胺的概述第9-12页
        1.1.1 丙烯酰胺的性质第9页
        1.1.2 丙烯酰胺的应用第9-11页
        1.1.3 丙烯酰胺的危害第11-12页
    1.2 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实验技术框图第13-15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第二章 丙烯酰胺的测定和影响丙烯酰胺降解的因素探讨第16-20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实验材料第16-17页
        2.2.1 试剂第16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16-17页
    2.3 实验方法第17页
        2.3.1 丙烯酰胺的测定第17页
        2.3.2 丙烯酰胺降解因素探讨第17页
    2.4 实验结果第17-19页
        2.4.1 pH 值对丙烯酰胺降解的影响第17-18页
        2.4.2 温度对丙烯酰胺降解的影响第18-19页
        2.4.3 光照对丙烯酰胺降解的影响第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20-30页
    3.1 引言第20页
    3.2 实验材料第20-21页
        3.2.1 菌种来源第20页
        3.2.2 培养基第20页
        3.2.3 试剂第20-21页
        3.2.4 仪器及设备第21页
    3.3 实验方法第21-24页
        3.3.1 菌株的筛选第21页
        3.3.2 菌株的驯化第21页
        3.3.3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1-22页
        3.3.4 菌株常规的生理生化性质测定第22-23页
        3.3.5 菌株测序第23页
        3.3.6 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3-24页
    3.4 实验结果第24-29页
        3.4.1 筛选结果第24-26页
        3.4.2 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第26-27页
        3.4.3 16S rDNA 测序比对结果第27-28页
        3.4.4 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第28-29页
    3.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丙烯酰胺降解菌降解丙烯酰胺的性能评价及条件优化第30-42页
    4.1 引言第30页
    4.2 实验材料第30-31页
        4.2.1 菌种第30页
        4.2.2 培养基第30页
        4.2.3 试剂第30-31页
        4.2.4 仪器与设备第31页
    4.3 实验方法第31-32页
        4.3.1 丙烯酰胺降解菌降解性能评价第31页
        4.3.2 丙烯酰胺降解菌降解条件优化第31-32页
    4.4 实验结果第32-41页
        4.4.1 丙烯酰胺降解菌组合的降解性能第32-33页
        4.4.2 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生长曲线第33-34页
        4.4.3 丙烯酰胺降解菌的培养基条件优化第34-38页
        4.4.4 丙烯酰胺降解菌的生长条件优化第38-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丙烯酰胺降解菌应用于丙烯酰胺生产废水处理研究第42-49页
    5.1 引言第42-43页
    5.2 实验材料第43-44页
        5.2.1 菌株与废水第43页
        5.2.2 试剂第43页
        5.2.3 仪器与设备第43-44页
    5.3 实验方法第44-46页
        5.3.1 水质分析标准及测试方法第44-45页
        5.3.2 纯丙烯酰胺溶液对 COD 值的影响[58]第45-46页
        5.3.3 丙烯酰胺降解菌对生产废水 COD 去除实验研究第46页
        5.3.4 丙烯酰胺降解菌对生产废水氨氮去除实验研究第46页
    5.4 实验结果第46-48页
        5.4.1 水质化学分析结果第46-47页
        5.4.2 纯丙烯酰胺溶液对 COD 值的影响结果第47页
        5.4.3 丙烯酰胺降解菌对生产废水 COD、氨氮、丙烯酰胺去除率第47-48页
        5.4.4 丙烯酰胺降解菌对生产废水氨氮去除率第48页
    5.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6.1 总结第49页
    6.2 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附录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中苯甲酰脲农药及防腐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下一篇:二元合金团簇的结构演化、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