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的中国公司债券发行机制研究
目录 | 第2-3页 |
附表目录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7-9页 |
1.1 写作背景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8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8-9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9页 |
2. 一些概念 | 第9-12页 |
2.1 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学理定义、区别 | 第9-11页 |
2.2 本文所指公司债券的定义 | 第11页 |
2.3 发行过程中的相关主体 | 第11页 |
2.4 发行过程中一些行为的含义、界定 | 第11-12页 |
3. 比较维度之一:债券与股票的比较 | 第12-25页 |
3.1 监管当局对发行人要求的比较 | 第12-14页 |
3.2 股票和债券发行流程的比较 | 第14-22页 |
3.2.1 代销与包销的比较 | 第15-16页 |
3.2.2 尽职调查 | 第16-17页 |
3.2.3 评级机构的角色 | 第17-19页 |
3.2.4 之前的改制、辅导 | 第19-21页 |
3.2.5 条款设计 | 第21-22页 |
3.2.6 定价和询价 | 第22页 |
3.3 通过股票与债券比较的几点启示 | 第22-25页 |
4. 比较维度之二:中美两国公司债券发行的比较 | 第25-28页 |
4.1 监管当局对发行人要求的比较 | 第25页 |
4.2 发行流程的比较 | 第25-27页 |
4.3 违约处理 | 第27页 |
4.4 小结 | 第27-28页 |
5. 结论 | 第28-29页 |
5.1 在技术层面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 第28-29页 |
5.1.1 扩大利率区间 | 第28页 |
5.1.2 让更多公司从发债券开始试水资本市场 | 第28页 |
5.1.3 厘清有关条款的规定 | 第28-29页 |
5.2 将债券发行机制中的职能结构做适当优化 | 第29页 |
5.2.1 债券可以先行实施注册制 | 第29页 |
5.2.2 强化储架发行制度 | 第29页 |
5.2.3 提高投资人在债券定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 第29页 |
6. 后记 | 第29-31页 |
6.1 本文存在的一些不足 | 第29-30页 |
6.2 后续研究的关注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附表 | 第3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