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范畴下的犯罪构成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犯罪构成体系概述 | 第8-16页 |
第一节 犯罪构成的起源与概念的形成 | 第8-9页 |
一、犯罪构成起源和概念的形成 | 第8-9页 |
二、犯罪构成的发展与理论的形成 | 第9页 |
第二节 外国犯罪构成理论 | 第9-14页 |
一、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体系 | 第9-10页 |
二、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构成模式 | 第10-12页 |
三、大陆法系平面型犯罪构成模式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由来及其特点 | 第14-16页 |
一、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 | 第14-15页 |
二、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犯罪构成与证据法的关系 | 第16-35页 |
第一节 犯罪构成与证据法的基本联系 | 第16页 |
第二节 犯罪构成与证明对象 | 第16-18页 |
一、犯罪构成与案件事实的证明 | 第16-18页 |
二、对某些案件事实要素的澄清 | 第18页 |
第三节 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分配 | 第18-29页 |
一、英美法系的状况 | 第18-22页 |
二、大陆法系的状况 | 第22-23页 |
三、犯罪构成体系的推定功能 | 第23-27页 |
四、被告承担证明责任的边界 | 第27-29页 |
第四节 犯罪构成与证明标准 | 第29-35页 |
一、刑事诉讼中存在的证明标准 | 第29-32页 |
二、犯罪构成体系与证明标准的关系 | 第32-33页 |
三、犯罪构成体系对证明标准的选择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在证据法视野下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塑 | 第35-38页 |
第一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 | 第35-36页 |
一、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具有推定功能 | 第35页 |
二、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 | 第36-38页 |
一、将违法性要件纳入犯罪构成体系 | 第36页 |
二、划分犯罪构成体系上的层次性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