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电磁馈能悬架阻尼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汽车电磁馈能悬架简介第11-12页
    1.2 国内外关于馈能悬架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第12-21页
        1.2.1 馈能悬架结构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2 馈能悬架控制算法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 馈能悬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3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选题意义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电磁馈能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第23-39页
    2.1 滚珠丝杠式电磁馈能减振器结构分析第23-27页
        2.1.1 丝杠与电机串联式第23-24页
        2.1.2 丝杠与电机“并联”式第24-25页
        2.1.3 双向旋转变单向式第25-27页
        2.1.4 三种结构对比分析第27页
    2.2 新型滚珠丝杠式电磁馈能悬架结构设计第27-34页
        2.2.1 馈能电机及丝杠选型第27-30页
        2.2.2 新型馈能悬架的结构设计第30-34页
    2.3 馈能减振器的动力学分析第34-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电磁馈能悬架非线性阻尼特性研究第39-73页
    3.1 传统液力减振器的阻尼特性第39-41页
    3.2 馈能非线性阻尼特性的提出第41-44页
    3.3 馈能减振器恒阻尼力对应的临界速度分析第44-56页
        3.3.1 恒阻尼力对应的临界速度分析第44-46页
        3.3.2 恒阻尼力对应的临界速度性能仿真第46-50页
        3.3.3 恒阻尼力对应的临界速度调整系数的确定第50-54页
        3.3.4 增加调整系数后恒阻尼力对应的临界速度性能仿真第54-56页
    3.4 馈能阻尼与非对称及半主动阻尼性能对比第56-61页
        3.4.1 半主动 on-off 阻尼和非对称阻尼第56-57页
        3.4.2 不同阻尼特性的减振性能对比第57-61页
    3.5 馈能减振器阻尼力衰减对应的临界速度仿真分析第61-63页
    3.6 馈能非线性阻尼抗冲击性能仿真分析第63-72页
        3.6.1 恒阻尼力对应的临界速度对冲击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3.6.2 阻尼力衰减对应的临界速度对冲击性能的影响第65-67页
        3.6.3 不同阻尼特性的抗冲击性能对比第67-69页
        3.6.4 冲击度系数对冲击性能的影响第69-72页
    3.7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惯性质量对电磁馈能悬架幅频特性的影响第73-97页
    4.1 惯性力对于悬架作用力的影响第73-75页
    4.2 惯性质量对车身单质量系统幅频特性的影响第75-76页
    4.3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振动分析第76-83页
        4.3.1 双质量馈能系统主频率及振型分析第76-80页
        4.3.2 馈能悬架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第80-83页
    4.4 馈能悬架幅频特性分析第83-86页
        4.4.1 车身加速度z b对 q 的幅频特性第83-84页
        4.4.2 车轮相对动载 F_d /G 对 q 的幅频特性第84-85页
        4.4.3 悬架动挠度f_d对 q 的幅频特性第85页
        4.4.4 悬架相对运动速度 ( z b zt)对 q 的幅频特性第85-86页
    4.5 路面随机输入下馈能系统振动响应均方值计算第86-88页
    4.6 馈能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量均方根值的影响第88-94页
        4.6.1 车身固有频率f_0的影响第89-90页
        4.6.2 车身部分阻尼比ζ的影响第90-91页
        4.6.3 悬架与轮胎刚度比γ的影响第91-92页
        4.6.4 车身与车轮部分质量比的影响第92-94页
        4.6.5 惯性质量参数β的影响第94页
    4.7 馈能悬架随机输入的主观评价第94-96页
    4.8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5章 电磁馈能悬架的参数优化与匹配第97-117页
    5.1 电磁馈能悬架仿真模型及参数优化第97-103页
        5.1.1 路面激励时域模型第97-98页
        5.1.2 传统及馈能系统车辆模型第98-99页
        5.1.3 车辆模型参数的优化第99-103页
    5.2 馈能非线性阻尼模型分析第103-107页
    5.3 电磁馈能悬架并联馈能模型的参数匹配第107-111页
        5.3.1 并联馈能模型第107-108页
        5.3.2 参数匹配第108-111页
    5.4 并联馈能模型减隔振特性及动力学分析第111-116页
        5.4.1 随机路面性能仿真第112-113页
        5.4.2 通过单个障碍性能分析第113-114页
        5.4.3 动力学特性分析第114-116页
    5.5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电磁馈能悬架的能量回收特性分析第117-133页
    6.1 减振器耗散功率理论分析第117-118页
    6.2 单参数变化分析减振器耗散功率的因素第118-125页
        6.2.1 影响传统系统减振器耗散功率的因素分析第120-123页
        6.2.2 影响馈能系统减振器耗散功率的因素分析第123-125页
    6.3 减振器耗散功率多参数分析及其近似计算第125-127页
    6.4 馈能减振器的建模及馈能特性分析第127-132页
        6.4.1 馈能及能量储存部件的建模第127-130页
        6.4.2 馈能减振器馈能特性分析第130-132页
    6.5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7章 滚珠丝杠式电磁馈能减振器样机测试与分析第133-145页
    7.1 馈能电机特性分析第133-137页
        7.1.1 馈能电机反电势测试第134页
        7.1.2 馈能电机非线性负载时发电特性第134-137页
    7.2 馈能减振器台架实验第137-144页
        7.2.1 馈能减振器实验台第137-138页
        7.2.2 馈能减振器摩擦力及惯性力测试第138-140页
        7.2.3 馈能减振器无控制时阻尼特性测试第140-142页
        7.2.4 永磁同步馈能电机的控制特性第142-143页
        7.2.5 馈能减振器输出力及电池充电特性实验第143-144页
    7.3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8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第145-149页
    8.1 全文总结第145-146页
    8.2 论文创新点第146-147页
    8.3 研究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高速面铣刀模态参数及其对切削性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