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染料 | 第11-13页 |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11-12页 |
1.1.2 染料废水的处理 | 第12-13页 |
1.2 吸附理论 | 第13-16页 |
1.2.1 吸附作用力 | 第14页 |
1.2.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5-16页 |
1.3 孔雀石绿 | 第16-21页 |
1.3.1 孔雀石绿的性质与用途 | 第16-17页 |
1.3.2 孔雀石绿的危害 | 第17-19页 |
1.3.3 孔雀石绿染料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海泡石 | 第21-30页 |
1.4.1 海泡石的自然资源 | 第21-22页 |
1.4.2 海泡石的性质 | 第22-23页 |
1.4.3 海泡石的改性 | 第23-26页 |
1.4.4 海泡石在实际中的应用现状 | 第26-30页 |
1.5 选题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30-33页 |
1.5.1 选题背景 | 第30-3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有机改性海泡石的制备 | 第33-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3-3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2.3.1 原矿预处理 | 第34-35页 |
2.3.2 有机改性海泡石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3 孔雀石绿检测 | 第36页 |
2.3.4 改性效果评价 | 第36-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2.4.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2 pH 值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 接触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2.4.4 接触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5 改性前后海泡石吸附效果比较 | 第40-42页 |
第3章 有机改性海泡石的吸附试验研究 | 第42-6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42-4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3.3.1 孔雀石绿检测 | 第43页 |
3.3.2 有机海泡石对孔雀石绿静态吸附试验 | 第43-44页 |
3.3.3 有机改性海泡石对孔雀石绿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44-46页 |
3.3.4 有机改性海泡石对孔雀石绿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6-47页 |
3.3.5 吸附剂强酸再生方法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63页 |
3.4.1 染液初始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振荡速率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3 孔雀石绿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4 有机海泡石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3.4.5 有机海泡石吸附孔雀石绿的热力学特性 | 第50-54页 |
3.4.6 有机海泡石吸附孔雀石绿的动力学特性 | 第54-60页 |
3.4.7 有机海泡石吸附剂强酸再生试验 | 第60-63页 |
第4章 吸附微观结构分析 | 第63-7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4.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63页 |
4.3 研究方法及结果 | 第63-68页 |
4.3.1 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63-64页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64-65页 |
4.3.3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65-67页 |
4.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7-68页 |
4.4 有机海泡石吸附机理探讨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