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海洋学论文

辽河口潮能通量与径流变化响应关系的数值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1页
1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2-16页
        1.2.1 潮能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动态第12页
        1.2.2 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的研究动态第12-14页
        1.2.3 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4 辽河口区域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的工作第16-18页
2 辽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第18-3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8-24页
        2.1.1 辽河口地理位置第18页
        2.1.2 河口区分段第18-19页
        2.1.3 潮汐与潮流第19-24页
        2.1.4 径流与降水第24页
    2.2 FVCOM 数值模式简介第24-30页
        2.2.1 坐标系变换第25-28页
        2.2.2 边界条件第28-29页
        2.2.3 三角形网格的设计第29-30页
        2.2.4 干湿网格处理技术第30页
    2.3 模型配置与验证第30-34页
        2.3.1 计算区域岸线及网格划分第30-32页
        2.3.2 模型验证第32-34页
    2.4 辽河口潮波系统第34-36页
    2.5 辽河口潮流一致性第36-38页
    2.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辽河口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数值研究第39-56页
    3.1 能量计算方法第39-41页
        3.1.1 潮能通量第39-40页
        3.1.2 潮能耗散第40-41页
    3.2 典型径流条件下辽河口的潮能通量第41-46页
    3.3 径流变化下辽河口潮能耗散第46-49页
    3.4 双台子河口与大辽河口能量对比分析第49-50页
    3.5 相对潮能通量的空间分布第50-52页
    3.6 M2分潮典型时刻潮能分布与比较第52-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大辽河口感潮河段潮能空间分布第56-63页
    4.1 大辽河口模型配置第56-57页
    4.2 沿程潮能通量第57-59页
    4.3 M2分潮潮能通量分布第59-61页
        4.3.1 能通量空间分布第59-60页
        4.3.2 沿程分布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历第70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极膜电渗析法资源化草甘膦生产废水的研究
下一篇:SBBR单级自养脱氮系统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