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和可行性分析第11-13页
        1.2.1 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可行性分析第12页
        1.2.3 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的目标第13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13-14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14-15页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第15-22页
    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第15-18页
        2.1.1 旧中国的落后局面第15-16页
        2.1.2 救国救民的早期探索第16-17页
        2.1.3 新文化运动的传播第17-18页
    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第18-22页
        2.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初期第18-19页
        2.2.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成熟时期第19-20页
        2.2.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第20-22页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第22-31页
    3.1 历史的选择第22-23页
        3.1.1 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第22-23页
        3.1.2 近代中国历史实践的必然第23页
    3.2 文化的选择第23-25页
        3.2.1 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第23-24页
        3.2.2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第24-25页
    3.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第25-27页
        3.3.1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第25-26页
        3.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要求第26-27页
    3.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相通性第27-31页
        3.4.1 唯物论的相通性第27-28页
        3.4.2 辩证法的相通性第28页
        3.4.3 实践精神的相通性第28-29页
        3.4.4 独特思想的相通性第29-31页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思考和总结第31-39页
    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思考第31-36页
        4.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背景和历程的思考第31-33页
        4.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相通性的思考第33-34页
        4.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然性的思考第34-36页
    4.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总结第36-39页
        4.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目的和结果第36页
        4.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机制第36-37页
        4.2.3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37页
        4.2.4 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1-42页
作者简历第42-43页
致谢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项城南顿故城庙会的历史变迁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