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黄老帛书》和《淮南子》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 第15-21页 |
(一)《黄老帛书》和《淮南子》的时代背景 | 第15-17页 |
1、《黄老帛书》的年代 | 第15-16页 |
2、《淮南子》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二)《黄老帛书》与《淮南子》的思想渊源 | 第17-21页 |
1、《老子》无为的哲学依据 | 第17-18页 |
2、《老子》的无为政治 | 第18-21页 |
二、《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对《老子》道论的改造 | 第21-33页 |
(一)《黄老帛书》对《老子》之“道”的改造 | 第21-26页 |
1、《黄老帛书》对“道”的性质的改造 | 第21-22页 |
2、《黄老帛书》的“天道”观念 | 第22-24页 |
3、天道的规律性 | 第24-26页 |
(二)《淮南子》对《老子》之“道”的改造 | 第26-30页 |
1、“道、气”合一 | 第26-28页 |
2、“气”的变化和发展 | 第28-30页 |
(三)《黄老帛书》与《淮南子》的道论比较 | 第30-33页 |
1、《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共同点 | 第30-31页 |
2、《黄老帛书》和《淮南子》不同点 | 第31-33页 |
三、无为而治:《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政治思想比较 | 第33-48页 |
(一)《黄老帛书》的无为政治——效法天道以施政 | 第33-38页 |
1、效法天道 | 第33-34页 |
2、刑德并用 | 第34-37页 |
2、无私无为 | 第37页 |
4、帛书的其他思想 | 第37-38页 |
(二)顺道有为:《淮南子》的无为政治 | 第38-44页 |
1、体道、法自然 | 第38-40页 |
2、顺时变法 | 第40-42页 |
3、顺应民情、以人为本 | 第42-44页 |
(三)《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异同 | 第44-48页 |
1、《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共同特征 | 第44-46页 |
2、《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差别 | 第46-48页 |
四、《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 第48-53页 |
(一)汉初实行无为政治的原因 | 第48-49页 |
(二)无为思想对汉初政治统治的作用 | 第49-53页 |
1、《黄老帛书》对汉初统治的作用 | 第49-51页 |
2、《淮南子》对汉初统治的影响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