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2 应用价值 | 第11-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2.2.2 学科方法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 第15-21页 |
2.1 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 第15-17页 |
2.1.1 农民工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 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 第17-18页 |
2.3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 第18-21页 |
2.3.1 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技能相对较低 | 第18页 |
2.3.2 城市认同感强,恋乡恋土情节弱化 | 第18-19页 |
2.3.3 年轻易接受新事物但价值观不稳定 | 第19页 |
2.3.4 追求个性发展,维权意识增强 | 第19-20页 |
2.3.5 适应工作环境能力弱,排解压力能力不高 | 第20-21页 |
第3章 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 第21-31页 |
3.1 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 | 第21-28页 |
3.1.1 采取各种措施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 | 第21-24页 |
3.1.1.1 建成免费、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 第21-22页 |
3.1.1.2 实施“文化低保”,情暖新生代农民工 | 第22-23页 |
3.1.1.3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 第23页 |
3.1.1.4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 | 第23-24页 |
3.1.2 培育城市认同感,形成深圳荣辱观 | 第24-26页 |
3.1.2.1 改“农民工”为“来深建设者” | 第24页 |
3.1.2.2 拟设立“来深建设者节” | 第24-25页 |
3.1.2.3 举办“来深建设者之家”评比等活动 | 第25-26页 |
3.1.3 制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后顾之忧 | 第26-28页 |
3.1.3.1 新生代农民工积分入户制度 | 第26-27页 |
3.1.3.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待遇 | 第27-28页 |
3.2 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教育主体不清晰,教育内容体系缺失 | 第28-30页 |
3.2.2 党团组织不健全 | 第30页 |
3.2.3 缺乏人文关怀 | 第30-31页 |
3.2.4 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的社会组织较少 | 第31页 |
3.2.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与时俱进 | 第31页 |
第4章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 第31-48页 |
4.1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31-34页 |
4.1.1 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 第31-33页 |
4.1.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4.2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 第34-40页 |
4.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主体是复合多元的 | 第34-35页 |
4.2.2 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构 | 第35-36页 |
4.2.3 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36-37页 |
4.2.4 发挥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 | 第37-38页 |
4.2.5 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 第38-39页 |
4.2.6 新生代农民工自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第39-40页 |
4.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0-44页 |
4.3.1 党的基本理论教育 | 第40页 |
4.3.2 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 | 第40页 |
4.3.3 艰苦奋斗教育 | 第40-41页 |
4.3.4 心理健康教育 | 第41页 |
4.3.5 法制教育 | 第41-42页 |
4.3.6 婚恋观教育 | 第42-43页 |
4.3.7 闲暇生活教育 | 第43-44页 |
4.3.8 职业道德教育 | 第44页 |
4.4 积极组织、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建立 | 第44-45页 |
4.5 进一步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 第45-48页 |
4.5.1 采用心理咨询法 | 第46页 |
4.5.2 运用榜样的示范力量 | 第46页 |
4.5.3 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展开教育 | 第46-48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