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皮肤肿瘤论文

CD147与NDUFS6结合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线粒体功能和凋亡的影响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语表第14-16页
前言第16-18页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第18-36页
    1.1 试剂和耗材第18-21页
        1.1.1 主要试剂第18-20页
        1.1.2 主要耗材第20-21页
    1.2 主要仪器第21-22页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2-24页
    1.4 实验方法第24-35页
        1.4.1 细胞培养第24-25页
        1.4.2 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第25-26页
        1.4.3 线粒体与胞浆蛋白提取及免疫印迹检测蛋白水平第26-27页
        1.4.4 酵母双杂交第27-28页
        1.4.5 分子克隆与PCR第28-32页
        1.4.6 细胞免疫荧光第32-33页
        1.4.7 小干扰RNA的构建和转染第33页
        1.4.8 免疫共沉淀第33-34页
        1.4.9 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检测第34-35页
        1.4.10 细胞活力测定第35页
    1.5 统计学分析第35-36页
第二章 结果第36-46页
    2.1 CD147在原位和转移性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第36页
    2.2 CD147在A375细胞线粒体中的表达第36-37页
        2.2.1 A375细胞线粒体蛋白和胞浆蛋白中CD147的表达第36-37页
        2.2.2 CD147与ATP5B在A375细胞线粒体上共定位第37页
    2.3 CD147在线粒体上的可能结合蛋白的筛选与鉴定第37-39页
        2.3.1 筛选CD147的可能结合蛋白第37-38页
        2.3.2 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CD147和NDUFS6第38页
        2.3.3 免疫共沉淀验证CD147与NDUFS6的特异性结合第38-39页
        2.3.4 细胞免疫荧光验证CD147与NDUFS6的共定位第39页
    2.4 明确CD147与NDUFS6的结合区段第39-41页
        2.4.1 将敲除了不同结构区域的CD147-Myc质粒在HEK293T细胞中与Flag-NDUFS6质粒共转,免疫共沉淀找出结合区段第39-40页
        2.4.2 细胞免疫荧光进一步验证CD147与NDUFS6的结合区段第40-41页
    2.5 CD147SIRNA对线粒体电子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的影响第41-43页
        2.5.1 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1-42页
        2.5.2 A375细胞中用siRNA干扰CD147的表达第42页
        2.5.3 CD147 siRNA对A375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活性的影响第42-43页
    2.6 CD147sIRNA对黄连素处理的A375细胞活力的影响第43-44页
    2.7 CD147sIRNA对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第44-46页
        2.7.1 CD147siRNA增加了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凋亡第44-45页
        2.7.2 CD147siRNA通过线粒体途径增加了黄连素引起的A375细胞凋亡第45-46页
第三章 讨论第46-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综述第56-68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氨双唑钠对中晚期肺癌放疗的增敏疗效研究
下一篇:AG490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株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