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公诉裁量权的概述 | 第10-22页 |
1.1 公诉裁量的概念 | 第10页 |
1.2 公诉裁量权的运作形式 | 第10-12页 |
1.2.1 污点证人豁免权 | 第10-11页 |
1.2.2 不起诉裁量权 | 第11页 |
1.2.3 暂缓起诉 | 第11页 |
1.2.4 辩诉交易 | 第11-12页 |
1.2.5 提起公诉后的变更 | 第12页 |
1.3 公诉裁量权的特征 | 第12-13页 |
1.3.1 公诉裁量权兼具程序性和实体性 | 第12页 |
1.3.2 公诉裁量权兼具法定性与灵活性 | 第12-13页 |
1.3.3 公诉裁量权兼具时代性和革命性 | 第13页 |
1.4 公诉裁量权的法理基础 | 第13-16页 |
1.4.1 起诉便宜原则的兴起 | 第13-14页 |
1.4.2 刑罚目的的转变 | 第14-15页 |
1.4.3 诉讼经济的要求 | 第15-16页 |
1.5 公诉裁量权的价值 | 第16-19页 |
1.5.1 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 第16页 |
1.5.2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16-17页 |
1.5.3 有利于实现人权保障 | 第17-18页 |
1.5.4 有利于实现案件分流,提高诉讼效率 | 第18-19页 |
1.5.5 有利于解决法律滞后性问题 | 第19页 |
1.6 公诉裁量权与侦查权、审判权的关系 | 第19-22页 |
1.6.1 公诉裁量权与侦查权的关系 | 第19页 |
1.6.2 公诉裁量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 第19-22页 |
第2章 域外公诉裁量权的考察与借鉴 | 第22-27页 |
2.1 日本 | 第22-23页 |
2.2 德国 | 第23-24页 |
2.3 英国 | 第24页 |
2.4 美国 | 第24-25页 |
2.5 比较与借鉴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公诉裁量权的境况 | 第27-33页 |
3.1 我国公诉裁量权的发展历程 | 第27页 |
3.2 我国公诉裁量权的实践探索 | 第27-28页 |
3.3 我国公诉裁量权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3.3.1 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率较低,使用方式单一 | 第28-29页 |
3.3.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3.3.3 不起诉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3.4 量刑建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3.3.5 公诉转自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6 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3.7 公诉变更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公诉裁量权的路径 | 第33-46页 |
4.1 确立我国公诉裁量权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4.1.1 公共利益原则 | 第33-34页 |
4.1.2 谦抑原则 | 第34页 |
4.1.3 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原则 | 第34页 |
4.2 扩大我国的不起诉范围 | 第34-35页 |
4.3 完善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5-38页 |
4.3.1 扩大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6页 |
4.3.2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内容和形式 | 第36-37页 |
4.3.3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和刑事和解的衔接 | 第37-38页 |
4.4 完善我国的不起诉程序 | 第38页 |
4.5 规范我国的量刑建议制度 | 第38-39页 |
4.5.1 规范量刑建议的形式和程序 | 第38-39页 |
4.5.2 规范量刑建议的内容 | 第39页 |
4.5.3 规范量刑建议的监督方式 | 第39页 |
4.6 完善公诉裁量权的监督机制 | 第39-44页 |
4.6.1 明确不起诉的法律后果和严格限制重新起诉 | 第39-40页 |
4.6.2 完善公开审查制度 | 第40-41页 |
4.6.3 完善公诉变更制度 | 第41-42页 |
4.6.4 完善公诉转自诉程序 | 第42-43页 |
4.6.5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 第43-44页 |
4.7 建立证据不足不起诉人的国家赔偿机制 | 第44页 |
4.8 加强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培训 | 第44-4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A 参考法律、法规和文件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