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3 研究综述小结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创意产业园区及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背景 | 第26-35页 |
2.1 国内外创意产业及园区发展 | 第26-29页 |
2.1.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26-28页 |
2.1.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发展 | 第29-30页 |
2.3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典型案例 | 第30-34页 |
2.3.1 创意产业园模式——上海田子坊 | 第30-31页 |
2.3.2 旅游休闲模式——中山岐江公园 | 第31-33页 |
2.3.3 主题博物馆(展览馆)模式——中国船舶馆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广州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区现状 | 第35-44页 |
3.1 工业遗产发展背景 | 第35-36页 |
3.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过去和现状 | 第36-38页 |
3.2.1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 | 第36页 |
3.2.2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 | 第36-38页 |
3.3 广州创意产业及园区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3.4 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区面临的困境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广州创意产业园区典型案例分析 | 第44-73页 |
4.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47页 |
4.1.1 选点与调查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4.1.2 访问人群基本情况 | 第45-47页 |
4.2 TIT服装创意产业园 | 第47-54页 |
4.2.1 基础分析 | 第47-48页 |
4.2.2 园区调研分析 | 第48-54页 |
4.3 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 | 第54-62页 |
4.3.1 基础分析 | 第54-55页 |
4.3.2 园区调研分析 | 第55-62页 |
4.4 1850创意园 | 第62-68页 |
4.4.1 基础分析 | 第62-63页 |
4.4.2 园区调研分析 | 第63-68页 |
4.5 案例园区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4.6 规划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工业遗产再利用下的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开发探讨 | 第73-89页 |
5.1 工业遗产——符号元素的运用 | 第74-79页 |
5.1.1 遗产符号与符号系统 | 第74-76页 |
5.1.2 记忆 | 第76-77页 |
5.1.3 工业遗产的利用 | 第77-79页 |
5.2 工业记忆的再现 | 第79-82页 |
5.2.1 记忆再现与记忆装置 | 第79-80页 |
5.2.2 文化回路与选择性主题 | 第80-81页 |
5.2.3 “第三空间”的构筑 | 第81-82页 |
5.3 “社会空间”的生产 | 第82-85页 |
5.3.1 产业空间与产业文化 | 第83-84页 |
5.3.2 商业空间与商业文化 | 第84-85页 |
5.4 人的消费行为导向作用 | 第85-87页 |
5.4.1 游客与使用者 | 第86页 |
5.4.2 旧工厂工人 | 第86-87页 |
5.4.3 园区投入者 | 第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3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建议 | 第90-93页 |
6.2.1 规划开发建议 | 第90-91页 |
6.2.2 理论研究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1 TIT服装创意产业园调查问卷 | 第101-103页 |
附录2 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调查问卷 | 第103-105页 |
附录3 1850创意园调查问卷 | 第105-107页 |
附录4 受访者资料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