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2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一般理论 | 第15-30页 |
2.1 反垄断执法和解涵义解读 | 第15-20页 |
2.1.1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2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3 反垄断执法和解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 第18-20页 |
2.2 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公法、私法融合理论 | 第21-22页 |
2.2.2 行政契约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成本与收益分析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囚徒困境理论 | 第24-25页 |
2.3 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的功能 | 第25-27页 |
2.3.1 有利于克服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 | 第25页 |
2.3.2 有利于提高反垄断法的执法效率 | 第25-26页 |
2.3.3 有利于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 第26页 |
2.3.4 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 | 第26-27页 |
2.4 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的局限性 | 第27-30页 |
2.4.1 执法机构的身份定位存在二重性冲突 | 第27页 |
2.4.2 违法者的合理预期受到不良影响 | 第27-28页 |
2.4.3 双向信息不对等会引发和解负效应 | 第28页 |
2.4.4 非证据性会影响反垄断私人救济的实现 | 第28-30页 |
3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制度体系 | 第30-41页 |
3.1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实体制度 | 第30-37页 |
3.1.1 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0-31页 |
3.1.2 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1-33页 |
3.1.3 和解的内容 | 第33-34页 |
3.1.4 和解的效力 | 第34-37页 |
3.2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程序制度 | 第37-41页 |
3.2.1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启动程序 | 第37-38页 |
3.2.2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公开程序 | 第38页 |
3.2.3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履行程序 | 第38-39页 |
3.2.4 反垄断执法和解的监督程序 | 第39-41页 |
4 域外反垄断执法和解的多元制度模式 | 第41-49页 |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典型制度模式 | 第41-46页 |
4.1.1 美国的同意判决与同意令制度 | 第41-43页 |
4.1.2 日本的劝告和解制度 | 第43-44页 |
4.1.3 欧盟的承诺决定制度 | 第44-45页 |
4.1.4 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和解制度 | 第45-46页 |
4.2 不同制度模式之间的差异比较 | 第46-49页 |
4.2.1 和解协议产生阶段的差异 | 第46-47页 |
4.2.2 和解效力方面的差异 | 第47页 |
4.2.3 和解性质方面的差异 | 第47-49页 |
5 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 第49-61页 |
5.1 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的立法现状 | 第49-52页 |
5.1.1 我国《反垄断法》第45条的规定 | 第49-50页 |
5.1.2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相关条文的规定 | 第50-51页 |
5.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条文的规定 | 第51-52页 |
5.1.4 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相关立法的特点 | 第52页 |
5.2 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2-55页 |
5.2.1 关于和解适用条件的规定不到位 | 第53页 |
5.2.2 关于和解适用范围的规定不明确 | 第53-54页 |
5.2.3 关于和解履行监督的规定存在缺陷 | 第54-55页 |
5.2.4 关于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保护机制未建立 | 第55页 |
5.3 完善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制度的对策 | 第55-61页 |
5.3.1 明确规定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55-57页 |
5.3.2 合理确定我国反垄断执法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57-58页 |
5.3.3 进一步完善和解履行监督机制 | 第58-59页 |
5.3.4 建立系统的利害关系人保障机制 | 第59-61页 |
6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