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3-50页 |
1.1 赤泥排放与污染 | 第13-17页 |
1.2 拜耳法赤泥综合利用技术概况 | 第17-37页 |
1.3 地聚物技术研究现状 | 第37-44页 |
1.4 拜耳法赤泥制备地聚物研究现状 | 第44-46页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6-50页 |
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第50-60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50-54页 |
2.2 实验流程 | 第54-55页 |
2.3 化学分析方法 | 第55-57页 |
2.4 材料表征手段 | 第57-58页 |
2.5 主要实验设备 | 第58-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拜耳法赤泥活化预处理技术研究 | 第60-84页 |
3.1 热分析实验与焙烧实验 | 第61-64页 |
3.2 活化预处理赤泥物相与化学结构变化 | 第64-74页 |
3.3 活化预处理赤泥活性评价实验 | 第74-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水玻璃激发煅烧活化预处理赤泥制备地聚物 | 第84-102页 |
4.1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单因素实验 | 第84-90页 |
4.2 原料粒径对地聚物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90-93页 |
4.3 不同来源赤泥制备RM-GBFS地聚物 | 第93-95页 |
4.4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优化实验 | 第95-99页 |
4.5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耐久性实验 | 第99-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5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强度形成机理研究 | 第102-114页 |
5.1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物相分析 | 第102-105页 |
5.2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化学结构分析 | 第105-107页 |
5.3 水玻璃激发RM-GBFS地聚物微观形貌分析 | 第107-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6 热-碱活化预处理赤泥制备一步法地聚物 | 第114-131页 |
6.1 热-碱活化赤泥直接制备一步法地聚物 | 第114-117页 |
6.2 RM-GBFS一步法地聚物的合成探讨 | 第117-119页 |
6.3 RM-SF一步法地聚物的实验研究 | 第119-127页 |
6.4 RM-SF一步法地聚物耐久性实验 | 第127-12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7 一步法地聚物反应机理研究 | 第131-159页 |
7.1 RM-SF一步法地聚物水浸出实验研究 | 第131-140页 |
7.2 RM-SF一步法地聚物物相分析 | 第140-144页 |
7.3 RM-SF一步法地聚物化学结构分析 | 第144-145页 |
7.4 RM-SF一步法地聚物中硅、铝结合能变化 | 第145-148页 |
7.5 RM-SF一步法地聚物热分析 | 第148-149页 |
7.6 RM-SF一步法地聚物微观形貌分析 | 第149-151页 |
7.7 RM-SF一步法地聚物孔结构特征 | 第151-154页 |
7.8 RM-SF一步法地聚物中铁形态变化 | 第154-157页 |
7.9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8 赤泥地聚物固化稳定化垃圾焚烧飞灰协同处置研究 | 第159-177页 |
8.1 原料重金属含量与浸出特性 | 第159-164页 |
8.2 RM-FA一步法地聚物固化体强度 | 第164-165页 |
8.3 RM-FA一步法地聚物固化重金属效果 | 第165-170页 |
8.4 RM-FA一步法地聚物固化机理分析 | 第170-175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9 总结与展望 | 第177-181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77-179页 |
9.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9页 |
9.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206-20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6-207页 |
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207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技奖励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