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第1章 MRI动态增强和DWI征象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作用 | 第18-27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1页 |
1、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MRI检查 | 第19-20页 |
2.1、MRI检查设备 | 第19页 |
2.2、MRI检查前准备 | 第19页 |
2.3、MRI扫描序列及参数设置 | 第19-20页 |
3、数据后期处理 | 第20页 |
3.1、弥散加权扫描(DWI)处理 | 第20页 |
3.2、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处理 | 第20页 |
4、统计学分析 | 第20-21页 |
结果 | 第21-24页 |
1、正常子宫MRI动态增强表现 | 第22页 |
2、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DWI的对比 | 第22-24页 |
2.1、正常子宫内膜、肌层与子宫内膜癌灶在不同b值时候DWI信号强度对比 | 第22-23页 |
2.2、正常子宫内膜、肌层与子宫内膜癌灶在不同b值时ADC值对比 | 第23页 |
2.3、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闭孔内肌信号强度对比 | 第23-24页 |
2.4、不同b值子宫内膜癌ADC值对比 | 第24页 |
讨论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MRI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中的应用 | 第27-40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1、研究对象 | 第28页 |
2、MRI的检查方法 | 第28页 |
3、图像分析 | 第28-30页 |
3.1、肿瘤浸润深度情况的判断 | 第29页 |
3.2、对于子宫颈间质受侵的判断标准 | 第29-30页 |
4、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6页 |
1、病理组织及分期结果 | 第30-31页 |
2、不同成像方法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不同成像方法评估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情况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子宫内膜癌MRI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及其与HIF-1α、BRCA1表达相关性研究 | 第40-55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1、临床资料与研究对象 | 第41页 |
2、MRI检查 | 第41-42页 |
2.1、MRI检查设备 | 第41页 |
2.2、MRI检查前准备 | 第41页 |
2.3、MRI扫描序列及参数设置 | 第41-42页 |
2.4、MRI图像观察及诊断标准 | 第42页 |
3、HIF-1α 和BRCA1免疫组化检测 | 第42-44页 |
3.1、主要试剂 | 第42页 |
3.2、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3.3、组织切片 | 第43页 |
3.4、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 | 第43页 |
3.5、免疫组织化学法判断标准 | 第43-44页 |
4、统计分析 | 第44页 |
结果 | 第44-51页 |
1、DCE-MRI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 | 第44-47页 |
3、DCE-MRI+DWI对肌层浸润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 | 第47页 |
4、DCE-MRI+DWI对宫颈间质浸润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 第47-48页 |
5、DCE-MRI+DWI对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比较 | 第48页 |
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48-49页 |
7、子宫内膜癌的浸润肌层深度与HIF-lα 阳性表达的关系 | 第49-50页 |
8、子宫内膜癌的浸润肌层深度与BRCA1阳性表达的关系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综述 | 第64-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