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导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3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研究现状第21-24页
    1.3 研究价值第24-27页
        1.3.1 论研究方面的意义第24-25页
        1.3.2 实际工作方面的价值第25-27页
    1.4 研究方法第27-31页
        1.4.1 一般方法第27-28页
        1.4.2 具体方法第28-31页
    1.5 研究思路第31-33页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的界定第33-43页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第33-36页
        2.1.1 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第33-35页
        2.1.2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第35-36页
    2.2 人学的界定第36-40页
        2.2.1 人学的对象第37-38页
        2.2.2 人学的方法第38-40页
    2.3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的界定第40-43页
        2.3.1 基本定义第40-41页
        2.3.2 具体内涵第41-43页
第3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与基本主题第43-59页
    3.1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第43-46页
        3.1.1 思想发展的一般过程第43-44页
        3.1.2 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具体阶段第44-46页
    3.2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第46-54页
        3.2.1 “现实个体”的理论地位第47-49页
        3.2.2 “个体”的基本内涵第49-52页
        3.2.3 “个体”的基本属性第52-53页
        3.2.4 “现实个体”的基本构成第53-54页
    3.3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主题第54-59页
        3.3.1 人的异化问题第55-56页
        3.3.2 人的解放命题第56-59页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对象:社会性个体第59-73页
    4.1 个体的人第59-66页
        4.1.1 本体与载体的辩证统一第59-63页
        4.1.2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第63-66页
    4.2 人的社会性第66-73页
        4.2.1 人格:人的个性第67-68页
        4.2.2 人性:人的共性第68-73页
第5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象:现实性个体第73-89页
    5.1 现实的人第73-75页
    5.2 现实人格第75-80页
        5.2.1 完美人格第75-76页
        5.2.2 缺陷人格第76-78页
        5.2.3 缺陷人格的基本特征第78-80页
    5.3 现实人性第80-89页
        5.3.1 自由人性第80-81页
        5.3.2 异化人性第81-83页
        5.3.3 人性异化的原因第83-89页
第6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第89-103页
    6.1 人的全面发展第89-92页
        6.1.1 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第89-90页
        6.1.2 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第90-92页
    6.2 全面发展的基本过程第92-97页
        6.2.1 认知过程与实践过程第92-95页
        6.2.2 人生过程与历史过程第95-97页
    6.3 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第97-103页
        6.3.1 客观法则与主观方法第98-99页
        6.3.2 认知逻辑与实践制度第99-103页
第7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人格塑造与人性修养第103-125页
    7.1 人格塑造第103-115页
        7.1.1 人格塑造的前提第103-106页
        7.1.2 人格塑造的路径第106-109页
        7.1.3 网络交往对人格塑造的影响第109-115页
    7.2 人性修养第115-125页
        7.2.1 分合逻辑与公私制度第115-119页
        7.2.2 共产主义与“大我”意识第119-125页
第8章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机制第125-143页
    8.1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第125-127页
        8.1.1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图式的转向第125-126页
        8.1.2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程式的转向第126-127页
    8.2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第127-129页
        8.2.1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第128页
        8.2.2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第128-129页
    8.3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第129-133页
        8.3.1 测量与评价机制第129-130页
        8.3.2 融合与分离机制第130页
        8.3.3 激励与约束机制第130-131页
        8.3.4 修正与化解机制第131-132页
        8.3.5 拓展与提升机制第132-133页
    8.4 当代大学生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第133-143页
        8.4.1 个体价值的凝练与实现第133-134页
        8.4.2 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凝练与思考第134-139页
        8.4.3 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探索第139-143页
结论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3-157页
后记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认同:台湾妈祖文化传播与“两岸”关系互动研究
下一篇:用于文物保护的环境友好紫外光固化水性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