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昆虫的多次交配 | 第15-16页 |
1.2 交配献礼行为 | 第16-21页 |
1.2.1 昆虫的交配献礼行为 | 第16-17页 |
1.2.2 剑尾蟋的献礼行为 | 第17-20页 |
1.2.3 蚊蝎蛉的献礼行为 | 第20-21页 |
1.3 雌、雄虫外生殖器及演化 | 第21-27页 |
1.3.1 雌、雄虫外生殖器 | 第21-23页 |
1.3.2 雌、雄虫外生殖器的演化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剑尾蟋的献礼行为及精子利用模式研究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2.1 昆虫饲养 | 第28-29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2.2.3 小精包数量的控制 | 第29-30页 |
2.2.4 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5 多引物PCR的扩增 | 第31页 |
2.2.6 片段分析和亲子鉴定分析 | 第31-32页 |
2.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2.3.1 行为学观察 | 第33-37页 |
2.3.1.1 樱红剑尾蟋的交配行为 | 第33-36页 |
2.3.1.2 樱红剑尾蟋的竞争性交配 | 第36-37页 |
2.3.2 小精包的数量对于父权额度的影响 | 第37-42页 |
2.3.3 精子的利用模式 | 第42页 |
2.4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三章 蚊蝎蛉交配行为及雌、雄虫外生殖器的协同演化研究 | 第45-60页 |
3.1 引言 | 第45-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3.2.1 昆虫采集 | 第47页 |
3.2.2 昆虫饲养 | 第47页 |
3.2.3 野外观察 | 第47页 |
3.2.4 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3.3.1 扁蚊蝎蛉的求偶与交配行为 | 第48-52页 |
3.3.2 雄性生殖器的形态学 | 第52-54页 |
3.3.2.1 上生殖瓣和载肛突 | 第52-53页 |
3.3.2.2 生殖肢 | 第53页 |
3.3.2.3 阳茎复合体 | 第53-54页 |
3.3.3 雌性生殖器的形态学 | 第54-56页 |
3.4 讨论 | 第56-60页 |
3.4.1 蚊蝎蛉的求偶与交配行为 | 第56-57页 |
3.4.2 面对面交配与雄性外生殖器的协同演化 | 第57-59页 |
3.4.3 面对面交配姿势演化的原因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蚊蝎蛉的精子泵结构及精子传输机制 | 第60-75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4.2.1 昆虫采集 | 第61页 |
4.2.2 扫描电镜观察 | 第61页 |
4.2.3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61-63页 |
4.2.4 相关术语 | 第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4.3.1 活塞 | 第65页 |
4.3.2 活塞承载骨片 | 第65-66页 |
4.3.3 泵腔 | 第66-70页 |
4.3.3.1 射精囊 | 第69页 |
4.3.3.2 射精囊撑片 | 第69页 |
4.3.3.3 阳茎基 | 第69页 |
4.3.3.4 附属结构 | 第69-70页 |
4.3.4 附属的肌肉系统 | 第70-72页 |
4.3.5 射精机制 | 第72页 |
4.4 讨论 | 第72-75页 |
4.4.1 精子泵的结构与其功能的解释 | 第72-73页 |
4.4.2 精子泵的系统发育意义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第75-82页 |
5.1 小结 | 第75-76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5.3 讨论 | 第76-80页 |
5.3.1 剑尾蟋与蚊蝎蛉交配行为的比较 | 第76-78页 |
5.3.1.1 交配行为的比较 | 第76-77页 |
5.3.1.2 献礼的比较 | 第77-78页 |
5.3.1.3 交配方式的比较 | 第78页 |
5.3.2 献礼行为的演化 | 第78-79页 |
5.3.3 雌、雄虫外生殖器的协同演化 | 第79-80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9页 |
基金支持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