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 第9-10页 |
1.2.2 水力压裂裂缝起裂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穿层裂缝形成与延伸机理物理模拟研究 | 第16-41页 |
2.1 煤岩和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分析 | 第16-22页 |
2.1.1 煤岩及顶、底板岩石抗拉强度测试 | 第16-18页 |
2.1.2 煤岩与顶、底板岩石三轴抗压强度测试 | 第18-20页 |
2.1.3 煤岩坚固性系数测试 | 第20-22页 |
2.2 层状试样真三轴水力压裂物模实验 | 第22-31页 |
2.2.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23-24页 |
2.2.2 实验试件制作 | 第24-28页 |
2.2.3 实验操作流程 | 第28-29页 |
2.2.4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9-31页 |
2.3 层状压裂物模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41页 |
2.3.1 地应力状态对穿层裂缝形成及延伸特征的影响 | 第31-36页 |
2.3.2 天然裂缝对穿层裂缝形成及延伸特征的影响 | 第36页 |
2.3.3 岩层界面性质对穿层裂缝形成及延伸特征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4 岩层界面倾角对穿层裂缝形成及延伸特征的影响 | 第38-41页 |
第3章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水力裂缝起裂机理分析 | 第41-65页 |
3.1 煤层气水平井井筒周围应力分布模型 | 第41-45页 |
3.1.1 水平井井筒周围应力场坐标变换 | 第41-42页 |
3.1.2 水平井井筒周围应力分布组成及模型 | 第42-45页 |
3.2 煤层气水平井井筒壁面处主应力计算 | 第45-47页 |
3.3 煤层气水平井水力裂缝起裂机理 | 第47-50页 |
3.3.1 岩石本体张性起裂计算模型 | 第47页 |
3.3.2 沿天然裂缝张性起裂计算模型 | 第47-49页 |
3.3.3 沿天然裂缝剪切起裂计算模型 | 第49页 |
3.3.4 水力裂缝起裂方式判断准则 | 第49-50页 |
3.4 水力压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求解与破裂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65页 |
3.4.1 水力压裂裂缝破裂压力计算模型求解 | 第50-52页 |
3.4.2 计算机程序编制与实例计算 | 第52-54页 |
3.4.3 水平井压裂裂缝起裂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5页 |
第4章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水力裂缝延伸判据 | 第65-80页 |
4.1 煤储层岩石断裂准则 | 第65-66页 |
4.1.1 最大正应力准则 | 第65页 |
4.1.2 能量释放率准则 | 第65-66页 |
4.2 岩层界面处裂缝延伸行为特征及判据 | 第66-77页 |
4.2.1 水力裂缝在层内延伸 | 第67-69页 |
4.2.2 水力裂缝沿界面转向延伸 | 第69页 |
4.2.3 水力裂缝穿过界面延伸 | 第69-77页 |
4.3 实例计算分析 | 第77-80页 |
4.3.1 求解方法与计算流程 | 第77页 |
4.3.2 数据基础与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