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1.2.1 生物柴油 | 第11-16页 |
1.2.2 微生物油脂 | 第16-20页 |
1.2.3 餐厨垃圾 | 第20-2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带菌土样的采集 | 第25页 |
2.1.2 菌种 | 第25页 |
2.1.3 餐厨垃圾 | 第25页 |
2.1.4 培养基 | 第25页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6 主要实验药剂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1 餐厨垃圾原液的制取 | 第27页 |
2.2.2 餐厨垃圾原液的预处理 | 第27页 |
2.2.3 餐厨垃圾初步水解液的酶解 | 第27页 |
2.2.4 菌株筛选 | 第27-28页 |
2.2.5 紫外线诱变 | 第28页 |
2.2.6 水解效果的指标测定 | 第28-30页 |
2.2.7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8 微生物油脂的提取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餐厨垃圾的初步水解 | 第32-39页 |
3.1 餐厨垃圾原液的制取 | 第32页 |
3.2 餐厨垃圾原液的预处理 | 第32-38页 |
3.2.1 热预处理的最佳条件 | 第33-35页 |
3.2.2 酸碱预处理的最佳条件 | 第35-36页 |
3.2.3 不同氧环境预处理的最佳条件 | 第36-37页 |
3.2.4 最佳综合预处理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餐厨垃圾的复合酶制剂水解 | 第39-45页 |
4.1 复合酶制剂投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4.2 酶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酶解温度的影响 | 第43页 |
4.4 酶解pH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土著菌的分离纯化与优选 | 第45-52页 |
5.1 平板初筛 | 第45-46页 |
5.2 苏丹黑染色 | 第46-47页 |
5.3 以种子培养液、发酵培养液为培养液进行摇瓶发酵复筛 | 第47-48页 |
5.4 以餐厨垃圾水解液为培养液的摇瓶发酵 | 第48-50页 |
5.5 混合菌种发酵产微生物油脂 | 第50-5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高产油脂土著菌种的鉴定、诱变以及酿酒酵母菌的驯化 | 第52-61页 |
6.1 菌株B的鉴定 | 第52-53页 |
6.1.1 菌株B的形态学观察 | 第52页 |
6.1.2 菌株B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2-53页 |
6.2 菌株D的鉴定 | 第53-54页 |
6.2.1 菌株D的形态学观察 | 第53页 |
6.2.2 菌株D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3-54页 |
6.3 菌株D的紫外线诱变 | 第54-58页 |
6.3.1 菌悬液制备 | 第55页 |
6.3.2 紫外线诱变球毛壳菌 | 第55-56页 |
6.3.3 诱变菌株产微生物油脂 | 第56-57页 |
6.3.4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57-58页 |
6.4 酿酒酵母菌的驯化 | 第58-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附录B (菌株B与热带伯克霍尔德氏菌相似序列) | 第72-73页 |
附录C (菌株D与球毛壳菌相似序列)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