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5页 |
1.1 简介 | 第14页 |
1.2 PRRSV病原学特征 | 第14-15页 |
1.2.1 病原分类与地位 | 第14页 |
1.2.2 PRRSV的形态结构及理化特征 | 第14-15页 |
1.2.3 PRRSV的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3 PRRSV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3.1 PRRSV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1.3.2 PRRSV的非结构蛋白和功能 | 第16-17页 |
1.3.3 PRRSV的结构蛋白和功能 | 第17-18页 |
1.3.4 PRRSV基因组遗传变异 | 第18-20页 |
1.3.5 PRRSV的毒力变异 | 第20-21页 |
1.3.6 PRRSV相关免疫学进展 | 第21-22页 |
1.3.7 PRRSV感染性克隆的研究策略及进展 | 第22-23页 |
1.4 PRRS的防治 | 第23-24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广西分离株PRRSV nsp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25-44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28页 |
2.1.1 病毒来源 | 第25页 |
2.1.2 细胞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耗材 | 第25页 |
2.1.4 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 第25-26页 |
2.1.5 引物序列及合成 | 第26-27页 |
2.1.6 分子生物学相关软件 | 第27页 |
2.1.7 本研究参考序列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病毒分离 | 第28页 |
2.2.2 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第28页 |
2.2.3 PRRSV nsp2高变区基因测序分析 | 第28-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2.3.1 病毒细胞病变观察 | 第31-34页 |
2.3.2 RT-PCR扩增结果 | 第34页 |
2.3.3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序与分析 | 第34-36页 |
2.3.4 nsp2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 | 第36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6-44页 |
第三章 PRRSV nsp2 a缺失对病毒在细胞中复制的影响 | 第44-75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44-4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1.2 细胞 | 第44页 |
3.1.3 反向遗传学平台 | 第44页 |
3.1.4 相关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 第44-45页 |
3.1.5 相关软件 | 第45页 |
3.1.6 本研究参考序列 | 第45页 |
3.1.7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5-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60页 |
3.2.1 实验思路 | 第48页 |
3.2.2 nsp2不同氨基酸缺失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 | 第48-56页 |
3.2.3 缺失突变病毒的体外拯救 | 第56页 |
3.2.4 突变病毒的鉴定及相关突变区域的测序鉴定 | 第56-57页 |
3.2.5 突变病毒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57-58页 |
3.2.6 突变病毒感染PAM原代细胞后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58-6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0-75页 |
3.3.1 nsp2不同氨基酸缺失突变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60-65页 |
3.3.2 缺失突变病毒的体外拯救 | 第65-67页 |
3.3.3 缺失突变病毒的鉴定和相关缺失区域的测序分析 | 第67-69页 |
3.3.4 缺失突变病毒细胞生长特性分析 | 第69-71页 |
3.3.5 不同缺失突变病毒细胞因子表达的异同 | 第71-73页 |
3.3.6 分析与讨论 | 第73-75页 |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