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芹菜根腐类病害的发生概况 | 第11-12页 |
1.1.1 芹菜软腐病 | 第11-12页 |
1.1.2 芹菜菌核病 | 第12页 |
1.1.3 芹菜根腐病 | 第12页 |
1.2 病原菌常用检测技术 | 第12-14页 |
1.2.1 传统检测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3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13页 |
1.2.4 高通量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1.3 LAMP检测技术 | 第14-16页 |
1.3.1 LAMP检测技术扩增原理 | 第14页 |
1.3.2 LAMP检测技术结果验证方式 | 第14-15页 |
1.3.3 LAMP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4 LAMP检测技术应用于病原物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芹菜根腐类病害的防治方法 | 第16-17页 |
1.4.1 农业防治方法 | 第16页 |
1.4.2 生物防治方法 | 第16-17页 |
1.4.3 化学防治方法 | 第17页 |
1.4.4 定点防治方法 | 第17页 |
1.5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芹菜根腐类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9-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芹菜根腐类病害标本的采集 | 第19页 |
2.1.2 仪器试剂 | 第19页 |
2.1.3 供试作物 | 第19页 |
2.1.4 培养基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病原菌的分离保存 | 第20页 |
2.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0-21页 |
2.2.3 生理生化测定 | 第21-22页 |
2.2.4 Biolog全自动微生物测定 | 第22页 |
2.2.5 分子生物学测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3.1 芹菜根腐类病害病原菌的种类及比例 | 第23-24页 |
2.3.2 病原菌对芹菜寄主植物的致病力 | 第24-25页 |
2.3.3 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分析 | 第25-27页 |
2.3.4 病原细菌Biolog检测结果 | 第27页 |
2.3.5 病原细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软腐果胶杆菌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1-4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1 供试菌株及作物 | 第31页 |
3.1.2 仪器试剂 | 第31-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3.2.1 病原菌的培养及DNA提取 | 第32-33页 |
3.2.2 软腐果胶杆菌pmrA基因LAMP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33页 |
3.2.3 软腐果胶杆菌LAMP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4 发病植物组织LAMP检测 | 第34-35页 |
3.2.5 菌悬液LAMP检测 | 第35页 |
3.2.6 软腐果胶杆菌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3.1 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页 |
3.3.2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36-37页 |
3.3.3 引物灵敏性检测 | 第37-38页 |
3.3.4 核酸染料筛选 | 第38-39页 |
3.3.5 LAMP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芹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微量筛选技术的建立 | 第43-51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1 供试菌株及作物 | 第43页 |
4.1.2 供试药剂 | 第43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4.1.4 培养基 | 第43-4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离体植物材料的筛选 | 第44页 |
4.2.2 接种方式的筛选 | 第44页 |
4.2.3 菌液浓度及浸菌时间的筛选 | 第44页 |
4.2.4 芹菜茎段法药效测定 | 第44-45页 |
4.2.5 盆栽法药效测定 | 第45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3.1 芹菜茎段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45-47页 |
4.3.2 芹菜茎段法对23种新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评价 | 第47-48页 |
4.3.3 芹菜茎段法及盆栽法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5.1.1 明确了引起芹菜根腐类病害主要病原菌的种类 | 第51页 |
5.1.2 建立了软腐果胶杆菌LAMP检测体系 | 第51页 |
5.1.3 建立了芹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的微量筛选技术 | 第51-52页 |
5.2 讨论 | 第52-54页 |
5.2.1 LAMP检测技术在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 | 第52-53页 |
5.2.2 病原细菌防治药剂筛选技术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