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东环线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湿地公园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生态湿地相关概念阐述 | 第14-22页 |
2.1 湿地的定义 | 第14页 |
2.2 湿地的分类 | 第14-16页 |
2.3 湿地公园的定义 | 第16页 |
2.4 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 第16-17页 |
2.5 生态规划 | 第17-18页 |
2.6 国内外湿地公园相关案例 | 第18-22页 |
2.6.1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 | 第18-20页 |
2.6.2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第20-21页 |
2.6.3 澳大利亚皇家湿地公园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杨凌东环线生态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3.1 背景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3.1.1 湿地公园区位分析 | 第22页 |
3.1.2 湿地公园周边现状 | 第22-23页 |
3.1.3 湿地公园自然条件 | 第23页 |
3.2 湿地公园风貌定位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杨凌东环线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 第25-35页 |
4.1 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总体思路 | 第25-26页 |
4.1.1 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总体目标 | 第25页 |
4.1.2 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总体原则 | 第25-26页 |
4.2 湿地公园规划程序 | 第26-28页 |
4.2.1 公园选址 | 第26-27页 |
4.2.2 规划边界的范围 | 第27页 |
4.2.3 前期资料的调研和分析 | 第27-28页 |
4.2.4 规划论证 | 第28页 |
4.3 湿地公园分区规划与建设内容 | 第28-31页 |
4.3.1 湿地保护区 | 第29-30页 |
4.3.2 湿地景观展示区 | 第30页 |
4.3.3 湿地游览活动区 | 第30-31页 |
4.3.4 湿地研究管理区 | 第31页 |
4.4 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规划 | 第31-32页 |
4.4.1 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应遵循的原则 | 第31页 |
4.4.2 湿地生态恢复的内容 | 第31-32页 |
4.5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 | 第32-33页 |
4.5.1 植物选择 | 第32页 |
4.5.2 植物景观规划 | 第32-33页 |
4.6 湿地公园水岸环境规划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杨凌东环线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第35-50页 |
5.1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5.1.1 保护生物多样性 | 第35页 |
5.1.2 确保环境的完整性 | 第35页 |
5.1.3 维持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 第35页 |
5.1.4 加强资源的稳定性 | 第35-36页 |
5.2 湿地景观设计要素 | 第36-42页 |
5.2.1 生态要素 | 第36-37页 |
5.2.2 人文要素 | 第37-38页 |
5.2.3 景观要素 | 第38-42页 |
5.2.4 小结 | 第42页 |
5.3 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42-46页 |
5.3.1 湿地公园景观的生态设计 | 第42-43页 |
5.3.2 湿地公园人文设计 | 第43页 |
5.3.3 湿地公园科普教育景观设计 | 第43-44页 |
5.3.4 湿地公园景观要素设计 | 第44页 |
5.3.5 湿地公园景线设计 | 第44-45页 |
5.3.6 水生植物景观设计 | 第45-46页 |
5.4 生态修复和湿地生境营造设计 | 第46-47页 |
5.4.1 驳岸处理 | 第46-47页 |
5.4.2 生物栖息地设计 | 第47页 |
5.5 污水处理、水质净化功能设计 | 第47-48页 |
5.6 其他配套设计 | 第48-49页 |
5.6.1 道路设计 | 第48页 |
5.6.2 给排水设计 | 第48-49页 |
5.7 景观设计总结分析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