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饱和岩土体环境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非饱和岩土体环境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12-13页 |
1.2.3 边坡排水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处置场边坡研究程度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 论文开展的基础及研究条件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 第19-27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2 地质构造 | 第21-24页 |
2.2.1 区域地质 | 第21-23页 |
2.2.2 场地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2.4 地震 | 第25-27页 |
第3章 某处置场边坡基本特征 | 第27-44页 |
3.1 边坡的形态特征 | 第27-31页 |
3.1.1 边坡历史开挖情况 | 第27-29页 |
3.1.2 Ⅱ区原始地貌及开挖情况 | 第29页 |
3.1.3 Ⅱ区地形地貌及物质结构特征 | 第29-31页 |
3.2 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 | 第31-35页 |
3.2.1 Ⅱ区边坡地层岩性 | 第31-32页 |
3.2.2 Ⅱ区边坡地质构造 | 第32-34页 |
3.2.3 Ⅱ区坡体结构 | 第34-35页 |
3.3 边坡的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 第35-40页 |
3.3.1 Ⅱ区含水岩层及地下水类型 | 第35-36页 |
3.3.2 地下水补径排及地下水动态变化 | 第36-39页 |
3.3.3 富水性及富水带 | 第39-40页 |
3.4 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40-42页 |
3.4.1 边坡Ⅱ区变形历史与现状变形特征 | 第40-41页 |
3.4.2 边坡Ⅱ区变形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3.5 Ⅱ区边坡应急抢险 | 第42-43页 |
3.5.1 Ⅱ区边坡应急抢险措施 | 第42页 |
3.5.2 应急抢险措施的合理性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处置场边坡地下水作用机理研究 | 第44-56页 |
4.1 不同岩土体环境中地下水作用机理研究 | 第44-45页 |
4.1.1 饱和岩土体环境中地下水作用方式 | 第44页 |
4.1.2 非饱和岩土体环境中地下水作用方式 | 第44-45页 |
4.2 边坡开挖后变形情况及地下水作用下失稳分析 | 第45-49页 |
4.2.1 开挖前后边坡水位变化 | 第46-47页 |
4.2.2 边坡开挖后水文地质结构模式变化 | 第47-49页 |
4.3 地下水驱动型顺层边坡破坏机制分析 | 第49-51页 |
4.3.1 顺层边坡破坏模式分类 | 第49页 |
4.3.2 Ⅱ区边坡破坏模式机理分析 | 第49-51页 |
4.4 降雨入渗分析及边坡地下水响应 | 第51-54页 |
4.4.1 边坡降雨入渗问题 | 第51-52页 |
4.4.2 降雨引起的边坡地下水响应 | 第52-54页 |
4.4.3 降雨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处置场边坡有限元渗流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56-77页 |
5.1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 | 第56-58页 |
5.1.1 饱和-非饱和渗流Darcy定律 | 第56页 |
5.1.2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第56-58页 |
5.2 边坡降雨入渗数值模拟的定解条件 | 第58页 |
5.2.1 初始条件 | 第58页 |
5.2.2 边界条件 | 第58页 |
5.3 非饱和岩土体渗流稳定性的有限元建模及参数设置 | 第58-62页 |
5.3.1 处置场Ⅱ区边坡有限元建模 | 第58-59页 |
5.3.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59-62页 |
5.4 不同方案渗流稳定性耦合模拟分析 | 第62-75页 |
5.4.1 天然无排水工况模拟分析 | 第62-66页 |
5.4.2 仰斜孔+渗沟排水方案模拟分析 | 第66-71页 |
5.4.3 廊道排水方案模拟分析 | 第71-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