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概况 | 第11-13页 |
1.2.1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 | 第11页 |
1.2.2 生物质能源化途径 | 第11-13页 |
1.3 生物质高压液化机理 | 第13-14页 |
1.3.1 纤维素液化机理 | 第13-14页 |
1.3.2 半纤维素液化机理 | 第14页 |
1.3.3 木质素液化机理 | 第14页 |
1.4 生物质高压催化液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1 生物质高压催化液化概况 | 第14-15页 |
1.4.2 高压液化催化剂 | 第15-19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药品与方法原理及催化剂的制备 | 第20-28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 第20-21页 |
2.1.2 主要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 第21页 |
2.2 蔗渣原料预处理 | 第21-22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24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2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3.4 N_2吸附脱附分析(N_2-BET) | 第22页 |
2.3.5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2-23页 |
2.3.6 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23页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3页 |
2.3.8 水溶相GC-MS分析 | 第23-24页 |
2.3.9 反应后残渣相及催化剂的TG分析 | 第24页 |
2.4 催化活性的测定和液化产物分离分析 | 第24-25页 |
2.4.1 催化活性评价 | 第24页 |
2.4.2 液化产物的分离 | 第24-25页 |
2.5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8页 |
2.5.1 镨掺杂La_(1-x)Pr_xNi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5.2 不同方法制备介孔La_(0.6)Pr_(0.4)NiO_3催化剂 | 第25-26页 |
2.5.3 不同A位离子介孔La_(0.6)A_(0.4)Ni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5.4 不同B位离子介孔La_(0.6)Pr_(0.4)B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第3章 镨掺杂量对La_(1-x)Pr_xNi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8-36页 |
3.1 镨掺杂量对La_(1-x)Pr_xNi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1 镨掺杂量对La_(1-x)Pr_xNi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晶相结构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镨掺杂量对La_(1-x)Pr_xNi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形貌影响 | 第29-30页 |
3.1.3 镨掺杂量对La_(1-x)Pr_xNi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还原性能影响 | 第30-31页 |
3.1.4 镨掺杂量对La_(1-x)Pr_xNi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的红外结构的影响 | 第31页 |
3.2 镨掺杂量对高压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 镨掺杂量对油产率及残渣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镨掺杂量对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反应后残渣及催化剂的热分析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制备方法对介孔La_(0.6)Pr_(0.4)NiO_3钙钛矿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6-45页 |
4.1 制备方法对介孔La_(0.6)Pr_(0.4)NiO_3结构与性能影响 | 第36-41页 |
4.1.1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XRD) | 第36-37页 |
4.1.2 催化剂的微观形貌(TEM) | 第37-38页 |
4.1.3 制备方法对La_(0.6)Pr_(0.4)NiO_3的红外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4 制备方法对介孔La_(0.6)Pr_(0.4)NiO_3钙钛矿催化剂比表面及孔结构影响 | 第39-40页 |
4.1.5 制备方法对La_(0.6)Pr_(0.4)NiO_3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6 制备方法对La_(0.6)Pr_(0.4)NiO_3表面碱性的影响 | 第41页 |
4.2 制备方法对液化油产率及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1-44页 |
4.2.1 制备方法对液化油产率及残渣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制备方法对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反应后残渣与催化剂的热分析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A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A_(0.4)NiO_3钙钛矿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57页 |
5.1 A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A_(0.4)NiO_3结构的影响 | 第45-49页 |
5.1.1 A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A_(0.4)NiO_3晶相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5.1.2 A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A_(0.4)NiO_3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46-49页 |
5.1.3 A位离子种类对La_(0.6)A_(0.4)NiO_3的红外结构的影响 | 第49页 |
5.2 A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A_(0.4)NiO_3比表面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49-51页 |
5.3 A位离子种类对La_(0.6)A_(0.4)NiO_3的还原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 A位离子种类对La_(0.6)A_(0.4)NiO_3的表面碱性中心的影响 | 第52页 |
5.5 液化油产率和液化产物分布 | 第52-55页 |
5.5.1 A位离子种类对液化油产率及残渣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5.5.2 A位离子种类对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53-55页 |
5.5.3 反应后残渣及催化剂的热分析 | 第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B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Pr_(0.4)BO_3钙钛矿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7-69页 |
6.1 B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Pr_(0.4)BO_3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57-62页 |
6.1.1 催化剂的晶相结构(XRD) | 第57-58页 |
6.1.2 催化剂的表面形貌(SEM) | 第58-61页 |
6.1.3 催化剂的FT-IR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6.2 B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Pr_(0.4)BO_3比表面及孔结构影响 | 第62-63页 |
6.3 B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Pr_(0.4)BO_3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6.4 B位离子种类对介孔La_(0.6)Pr_(0.4)BO_3表面碱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6.5 催化剂对液化油产率及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5-68页 |
6.5.1 催化剂对液化油产率和残渣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6.5.2 催化剂对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66-67页 |
6.5.3 反应后残渣及催化剂的热分析 | 第67-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