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5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园林虚空间概述 | 第15-31页 |
2.1 园林虚空间概念的提出 | 第15-17页 |
2.2 对中国传统园林虚空间的理解 | 第17-18页 |
2.3 中国传统园林虚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18-28页 |
2.3.1 光影 | 第19-22页 |
2.3.1.1 日光 | 第19-20页 |
2.3.1.2 月光 | 第20页 |
2.3.1.3 投影 | 第20-21页 |
2.3.1.4 倒影 | 第21-22页 |
2.3.2 声音 | 第22-26页 |
2.3.2.1 自然之音 | 第22-25页 |
2.3.2.2 人为之声 | 第25-26页 |
2.3.3 气味 | 第26页 |
2.3.4 云雾 | 第26页 |
2.3.5 色彩 | 第26-27页 |
2.3.6 文化 | 第27-28页 |
2.4 中国传统园林虚空间的类型 | 第28-31页 |
2.4.1 以静态为主的虚空间 | 第28页 |
2.4.2 以动态为主的虚空间 | 第28-29页 |
2.4.3 可控的虚空间 | 第29-30页 |
2.4.4 不可控的虚空间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林虚空间的营造方式 | 第31-57页 |
3.1 总体空间布局 | 第31-35页 |
3.1.1 内向空间 | 第31-32页 |
3.1.2 外向空间 | 第32-33页 |
3.1.3 路径引导 | 第33-35页 |
3.2 个体空间形态 | 第35-38页 |
3.2.1 封闭空间 | 第35页 |
3.2.2 半开敞空间 | 第35-36页 |
3.2.3 开敞空间 | 第36-37页 |
3.2.4 上升空间 | 第37页 |
3.2.5 下沉空间 | 第37-38页 |
3.3 空间构成要素与材料选择 | 第38-45页 |
3.3.1 园林建筑 | 第38-40页 |
3.3.2 山水 | 第40-43页 |
3.3.2.1 山石 | 第40-41页 |
3.3.2.2 水体 | 第41-43页 |
3.3.3 植物 | 第43-44页 |
3.3.4 材料选择 | 第44-45页 |
3.4 空间的对比与渗透 | 第45-52页 |
3.4.1 空间对比 | 第45-48页 |
3.4.1.1 旷与奥 | 第45-46页 |
3.4.1.2 疏与密 | 第46-48页 |
3.4.1.3 虚与实 | 第48页 |
3.4.2 空间渗透 | 第48-52页 |
3.4.2.1 分隔 | 第49页 |
3.4.2.2 框景 | 第49-50页 |
3.4.2.3 借景 | 第50-52页 |
3.5 文化的植入 | 第52-53页 |
3.5.1 匾额、楹联等题名 | 第52-53页 |
3.5.2 写意的手法 | 第53页 |
3.6 四季时相的变化 | 第53-57页 |
3.6.1 四季的变化 | 第53-55页 |
3.6.2 时相的变化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园林虚空间营造方式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57-67页 |
4.1 应用的目的 | 第57页 |
4.2 应用的局限 | 第57-58页 |
4.2.1 服务对象较为单一 | 第57-58页 |
4.2.2 空间功能需求较少 | 第58页 |
4.2.3 空间尺度缺乏整体感 | 第58页 |
4.2.4 审美意识西方化 | 第58页 |
4.3 应用的方式、方法和要素 | 第58-64页 |
4.3.1 设计理念 | 第58页 |
4.3.2 审美需求 | 第58-59页 |
4.3.3 空间界定 | 第59-60页 |
4.3.4 空间功能 | 第60页 |
4.3.5 空间尺度 | 第60-61页 |
4.3.6 设计要素 | 第61-64页 |
4.4.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