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2 非协调性跳频通信及其组网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第25-33页 |
2.1 干扰技术和抗干扰技术 | 第25-28页 |
2.1.1 通信干扰技术 | 第25-27页 |
2.1.2 通信抗干扰技术 | 第27-28页 |
2.2 跳频通信技术 | 第28-30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2.2.2 关键技术 | 第29-30页 |
2.3 相关密码学知识 | 第30-31页 |
2.3.1 双线性映射 | 第30-31页 |
2.3.2 单向函数 | 第31页 |
2.3.3 哈希函数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密钥协商方法 | 第33-57页 |
3.1 非协调性跳频通信 | 第33-44页 |
3.1.1 系统模型和攻击模型 | 第33-35页 |
3.1.2 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3.1.3 具体过程 | 第36-38页 |
3.1.4 UFH安全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3.1.5 UFH通信性能分析 | 第41-44页 |
3.2 基于UFH的ID密钥协商方法 | 第44-48页 |
3.2.1 系统环境 | 第44页 |
3.2.2 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3.2.3 实验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3.3 基于UFH的D-H密钥协商方法 | 第48-52页 |
3.3.1 系统环境 | 第48-49页 |
3.3.2 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3.3.3 实验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3.4 两种密钥协商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 第52-55页 |
3.4.1 两种密钥协商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 第52-54页 |
3.4.2 基于UFH的密钥协商方法发展与改进方向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基于虚拟公共安全信道的多频率MAC协议 | 第57-75页 |
4.1 典型的多频率MAC协议概述 | 第57-60页 |
4.1.1 三类典型的多频率MAC协议 | 第57-58页 |
4.1.2 多频率MAC协议相关背景知识 | 第58-59页 |
4.1.3 典型多频率MAC协议存在的不足 | 第59-60页 |
4.2 基于虚拟公共安全信道的MAC协议同步机制 | 第60-64页 |
4.2.1 基于时间信息的多节点跳频同步机制基本思想 | 第60-61页 |
4.2.2 时间信息TOD的含义及格式 | 第61-62页 |
4.2.3 同步信息帧 | 第62页 |
4.2.4 同步频率 | 第62-63页 |
4.2.5 基于TOD的多节点跳频同步机制具体原理 | 第63-64页 |
4.3 基于虚拟公共安全信道的多频率MAC协议 | 第64-69页 |
4.3.1 基本思想 | 第64-65页 |
4.3.2 频率和时间的分配 | 第65-66页 |
4.3.3 同步阶段 | 第66-67页 |
4.3.4 接入与预约阶段 | 第67-69页 |
4.4 协议吞吐量近似分析 | 第69-73页 |
4.4.1 理论近似分析 | 第69-72页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7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5-76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