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研究--以南京市政协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9-14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页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9-11页
    三、本文相关概念第11-12页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第13-14页
第一章 完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第14-26页
    第一节 完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的理论基础第14-20页
        一、西蒙决策理论第14-15页
        二、群众路线理论第15-16页
        三、协商民主理论第16-20页
    第二节 完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性第20-23页
        一、促进政协组织更好履行职能第20-21页
        二、促进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第21-22页
        三、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22-23页
    第三节 完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的可行性第23-26页
        一、现有的政策支持第23-24页
        二、多年的实践基础第24-25页
        三、初步形成的网络第25-26页
第二章 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的现状第26-48页
    第一节 全国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发展的基本情况第26-31页
        一、发展历程第26-28页
        二、组织构架第28-29页
        三、基本环节第29页
        四、基本依据第29-31页
    第二节 各地完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探索实践第31-33页
        一、成立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构第31页
        二、制定政协信息办理工作办法第31-32页
        三、面对面协商办理社情民意第32-33页
    第三节 南京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运行情况第33-44页
        一、发展历程第33-34页
        二. 运行情况第34-35页
        三、网络平台第35-39页
        四、领导批示案例第39-44页
    第四节 社情民意信息来稿采用统计初步分析第44-48页
        一、南京市政协第44-46页
        二、雨花台区政协第46-48页
第三章 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8-56页
    第一节 政协系统层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8-52页
        一、政协领导者的组织工作不力第48-49页
        二、委员参与民主建设意识不强第49-50页
        三、政协机关信息工作的保障不足第50-52页
    第二节 党政组织层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第52-56页
        一、缺乏采纳政协社情民意信息的刚性约束第52-54页
        二、正常的反馈机制尚未完善第54页
        三、职能部门缺少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的配备第54-55页
        四、缺少解决信息所反映问题的动力机制第55-56页
第四章 完善社情民意信息沟通机制的对策第56-68页
    第一节 发挥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引领作用第56-58页
        一、用群众路线理论引领工作创新第56-57页
        二、用协商民主理论引领沟通过程中的群众参与第57页
        三、用科学决策理论引领执政能力提升第57-58页
    第二节 国家层面实施顶层设计第58-59页
        一、进行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第58页
        二、纳入行政机构的综合改革第58-59页
        三、厘清党委决策和政府决策的界限第59页
    第三节 设立专门机构和直报路径第59-61页
        一、完善机构设置第59-60页
        二、合理设置直报路径第60-61页
    第四节 完善工作制度第61-64页
        一、政协审查和报送制度第61页
        二、党政受理和反馈制度第61-62页
        三、信息沟通协商办理制度第62-63页
        四、信息成果转化公开制度第63-64页
        五、检查通报制度第64页
        六、党政领导负责制度第64页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64-68页
        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4-65页
        二、制定相关的法律第65-66页
        三、制定相关法规第66页
        四、修订相关工作条例第66-68页
结语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挝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
下一篇:朝鲜社会主义的主体思想及其外交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