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薄壁多胞结构耐撞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7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薄壁吸能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3 课题的来源第15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5-17页
第2章 薄壁吸能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26页
    2.1 超折叠单元理论与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第17-21页
        2.1.1 超折叠单元理论第17-19页
        2.1.2 简化超折叠单元理论第19-21页
    2.2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第21-25页
        2.2.1 时间步长与质量缩放第21-23页
        2.2.2 接触—碰撞界面处理第23-24页
        2.2.3 缩减积分与沙漏控制问题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双六边形多胞管的理论分析第26-35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双六边形多胞管的提出第26页
    3.3 单元的能量耗散第26-29页
        3.3.1 面板单元的弯曲变形能第26-27页
        3.3.2 角单元的薄膜能第27-29页
    3.4 双六边形多胞管在准静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预测第29-33页
        3.4.1 Type-1多胞管在准静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第30-31页
        3.4.2 Type-2多胞管在准静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第31页
        3.4.3 Type-3多胞管在准静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第31-32页
        3.4.4 Type-4多胞管在准静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第32-33页
    3.5 双六边形多胞管在动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预测第33-34页
        3.5.1 结构动态效应第33-34页
        3.5.2 双六边形多胞管在动态轴向压溃下的平均载荷理论公式第34页
    3.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双六边形多胞管的数值仿真与理论验证第35-46页
    4.1 试验设计第35-36页
        4.1.1 试验设计方法第35页
        4.1.2 基于仿真的试验设计第35-36页
    4.2 轴向动态压溃的有限元模型第36-40页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6-39页
        4.2.2 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第39-40页
    4.3 双六边形多胞管的耐撞性能第40-43页
        4.3.1 吸能结构的耐撞性能评价指标第40-41页
        4.3.2 吸能结构的耐撞性能对比分析第41-43页
    4.4 平均载荷理论公式的验证第43-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Type-2吸能盒在整车上的应用第46-58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吸能盒的评价标准第46-47页
    5.3 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第47-50页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5.3.2 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第49-50页
    5.4 低速碰撞时吸能盒耐撞性能对比第50-54页
    5.5 高速碰撞时吸能盒耐撞性能对比第54-57页
    5.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扫车气力输送系统设计与吸嘴流场仿真
下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的车载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