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2.历史分析法 | 第14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马克思妇女理论概述 | 第16-36页 |
(一)马克思妇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26页 |
1.马克思妇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6-19页 |
2.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19-23页 |
3.马克思妇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23-26页 |
(二)马克思妇女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6-34页 |
1.政治经济学视域——两性关系异化是劳动异化的产物 | 第27-28页 |
2.唯物史观视域——女性经济不独立是性别压迫的成因 | 第28-29页 |
3.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对“两种生产”及其不平衡的探讨 | 第29-33页 |
4.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 | 第33-34页 |
(三)马克思妇女理论对我国女性社会地位问题的适用性 | 第34-36页 |
二、马克思妇女理论启示下的我国妇女理论成果 | 第36-46页 |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妇女解放思想 | 第36-37页 |
(二)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 | 第37-40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 第40-46页 |
1.邓小平妇女解放思想 | 第40-42页 |
2.江泽民妇女解放思想 | 第42页 |
3.胡锦涛对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42-43页 |
4.习近平关于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主张 | 第43-46页 |
三、我国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解析 | 第46-57页 |
(一)当前我国女性社会地位概况 | 第46-48页 |
1.我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取得的积极成就 | 第46-48页 |
2.我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存在的消极问题 | 第48页 |
(二)两性社会地位不平等是我国女性面临的重大问题 | 第48-53页 |
1.两性就业不平等 | 第48-50页 |
2.两性参政不平等 | 第50-52页 |
3.农村女性社会地位更加边缘化 | 第52-53页 |
(三)我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阻滞因素 | 第53-57页 |
1.经济生产因素 | 第53-55页 |
2.传统文化和意识观念因素 | 第55-56页 |
3.法律法规因素 | 第56-57页 |
四、在马克思妇女理论指导下提升我国女性社会地位 | 第57-66页 |
(一)推动社会存在发展是两性平等的物质基础 | 第57-61页 |
1.以经济和科技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 | 第57-59页 |
2.建立和完善满足女性发展的配套基础公共设施 | 第59-61页 |
(二)促进社会意识转变是两性平等的观念条件 | 第61-62页 |
1.转变社会群体意识 | 第61-62页 |
2.唤醒女性主体意识 | 第62页 |
(三)发展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是两性平等的文化环境 | 第62-64页 |
(四)修改与完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是两性平等的法治保障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