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同步网中同步基准信号的多源选择和无损切换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家电网公司频率同步现状分析 | 第15-27页 |
2.1 传输网频率同步应用现状及规模 | 第15-17页 |
2.1.1 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2.1.2 应用规模 | 第16-17页 |
2.2 传输网频率同步准确度需求 | 第17-20页 |
2.2.1 SDH传输网 | 第18-20页 |
2.2.2 其他传输网 | 第20页 |
2.3 业务网频率同步应用现状及规模 | 第20-24页 |
2.3.1 应用现状 | 第20-22页 |
2.3.2 应用规模 | 第22-24页 |
2.4 业务网频率同步准确度需求 | 第24-25页 |
2.4.1 交换网 | 第24-25页 |
2.4.2 数据网和视频会议系统 | 第25页 |
2.5 国家电网公司同步现状总结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同步技术及主要指标 | 第27-32页 |
3.1 同步定时网 | 第27-28页 |
3.1.1 频率准确度 | 第27页 |
3.1.2 频率稳定度 | 第27-28页 |
3.1.3 抖动 | 第28页 |
3.1.4 漂移 | 第28页 |
3.1.5 时间间隔误差 | 第28页 |
3.1.6 最大时间间隔误差 | 第28页 |
3.2 基准时钟 | 第28-29页 |
3.2.1 铯钟 | 第28-29页 |
3.2.2 铷钟 | 第29页 |
3.2.3 晶体钟 | 第29页 |
3.2.4 原子钟应用场景总结 | 第29页 |
3.3 时钟工作方式 | 第29-30页 |
3.3.1 锁定工作方式 | 第29-30页 |
3.3.2 保持工作方式 | 第30页 |
3.3.3 自由运行方式 | 第30页 |
3.4 同步网的工作方式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同步时钟设计方案 | 第32-41页 |
4.1 多时钟源接入技术 | 第32-34页 |
4.1.1 GPS、北斗卫星信号接入 | 第32-33页 |
4.1.2 E1(2Mbit/2MHz)信号接入 | 第33-34页 |
4.2 本地晶振驯服技术 | 第34-35页 |
4.3 频率信号输出技术 | 第35页 |
4.4 同步时钟整体结构设计方案 | 第35-38页 |
4.5 同步时钟有效性验证 | 第38-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多时钟源判决和切换设计方案及实验验证 | 第41-50页 |
5.1 多时钟源判决技术设计 | 第41-46页 |
5.1.1 传统选源方式与多源选择方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5.1.2 多时钟源选源算法研究 | 第42-46页 |
5.2 时钟源切换技术 | 第46-49页 |
5.2.1 无损切换的定义 | 第46页 |
5.2.2 无损切换的实验验证 | 第46-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0-52页 |
6.1 总结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