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论第12-37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24页
        (一) 选题背景第12-20页
        (二) 选题意义第20-24页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第24-32页
        (一) 国内研究第24-29页
        (二) 国外研究第29-31页
        (三) 研究述评第31-32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第32-34页
        (一) 研究方法第32-33页
        (二) 研究思路第33-34页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34-37页
        (一) 研究重点第34-35页
        (二) 研究难点第35页
        (三) 创新之处第35-37页
第一章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相关理论第37-65页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解析第37-41页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第37-39页
        二、意识形态的特点第39-40页
        三、意识形态的分类第40-41页
    第二节 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解析第41-56页
        一、认同的内涵第42-43页
        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界定第43-45页
        三、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内容划分第45-51页
        四、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评判标准第51-53页
        五、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机制第53-56页
    第三节 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相关理论梳理第56-64页
        一、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第56-61页
        二、认同相关理论第61-63页
        三、国家安全相关理论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二章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历史回顾第65-81页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历史第65-77页
        一、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第65-67页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7—1966)第67-68页
        三、遭遇重大挫折阶段(1966—1976)第68页
        四、反思改进阶段(1976—1989)第68-71页
        五、全面发展阶段(1990—2012)第71-73页
        六、巩固完善阶段(2012—现在)第73-77页
    第二节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启示第77-80页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第77-78页
        二、确保党始终掌握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第78-79页
        三、坚持求真务实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第79页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第79-80页
        五、不断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第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三章 网络“微”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关联分析第81-94页
    第一节 网络“微”时代的解析第81-85页
        一、网络“微”时代的内涵第81-82页
        二、网络“微”时代的特点第82页
        三、网络微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第82-85页
    第二节 网络“微”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特点分析第85-87页
        ―、信号与噪音共存第85-86页
        二、虚拟与现实并显第86页
        三、自由与责任并存第86-87页
        四、单向与互动并行第87页
        五、传播碎片化与立体化同显第87页
    第三节 网络微媒体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影响分析第87-92页
        一、网络微媒体通过提供负面信息分散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第88页
        二、网络微媒体通过传播负面言论损害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权威第88-89页
        三、网络微媒体通过隐秘方式侵扰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第89-90页
        四、网络微媒体通过汇聚“组织化”网络敌对力量拉拢高校学生第90-91页
        五、网络微媒体通过提供议题吸引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形态论争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四章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第94-118页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概况第94-98页
        一、问卷设计第94-96页
        二、样本概况第96-98页
    第二节 调查结果整体情况第98-103页
        一、高校学生网络微媒体使用情况分析第98-100页
        二、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取得的成绩第100-103页
    第三节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存在的问题第103-109页
        一、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第103-104页
        二、少数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第104-106页
        三、少数学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第106-108页
        四、部分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亟待加强第108-109页
    第四节 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109-117页
        一、社会急剧转型加深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第110-111页
        二、全球化加重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环境的复杂化第111-113页
        三、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薄弱环节加速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形成第113-116页
        四、高校学生相关素质能力的欠缺给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乘之机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五章 巩固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对策第118-144页
    第一节 把握工作原则,遵循工作规律第118-121页
        一、坚持握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借鉴经验相结合第118-119页
        二、坚持内容为本与形式创新相统一第119-120页
        三、坚持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相统一第120-121页
        四、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第121页
    第二节 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第121-125页
        一、实现党对网络“微”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安全第121-123页
        二、实现党对网络“微”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安全第123-124页
        三、实现党对网络“微”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安全第124-125页
    第三节 优化工作主体,提升化解风险能力第125-129页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第126-127页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第127-128页
        三、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第128-129页
    第四节 丰富工作渠道,发挥微媒体作用第129-135页
        一、加强思政课微课开发运用第129-131页
        二、积极打造高校官方微信品牌第131-132页
        三、加强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第132-134页
        四、妥善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第134-135页
    第五节 优化工作环境,强化监管引导第135-140页
        一、完善网络微媒体信息查处制度第135-136页
        二、加强立法执法工作第136-137页
        三、引导学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第137-139页
        四、加强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第139-140页
    第六节 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微”话语体系第140-143页
        一、选用适合高校学生的微话语内容第140-142页
        二、采用适合高校学生的话语方式第142-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结语与展望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8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158-159页
调查问卷第159-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22在膀胱癌中的抑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非受控场景下人耳检测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