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2-13页 |
1.2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能量转移机理 | 第13-14页 |
1.3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 第14-15页 |
1.4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1 配体和稀土离子的能级匹配性 | 第15页 |
1.4.2 配体和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3 掺杂离子的影响 | 第16页 |
1.4.4 溶剂的影响 | 第16页 |
1.5 稀土有机发光配合物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1 功能材料 | 第16-17页 |
1.5.2 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1.5.3 结构探针 | 第17页 |
1.5.4 细胞成像分析 | 第17页 |
1.6 吡唑啉酮的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1.6.1 吡唑啉酮及其衍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第17-18页 |
1.6.2 酰基吡唑啉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1.6.3 酰基吡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19-20页 |
1.6.4 酰基吡唑啉酮配合物 | 第20页 |
1.7 香豆素的研究动态 | 第20-24页 |
1.7.1 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 第20-21页 |
1.7.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1-23页 |
1.7.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23-24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2章 吡唑啉酮类衍生物及其铕、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26-6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3 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2.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2页 |
2.2.5 目标化合物的3D模拟图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65页 |
2.3.1 物理性质及其组成分析 | 第33-35页 |
2.3.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5-40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6页 |
2.3.4 热重分析 | 第46-51页 |
2.3.5 发光性能研究 | 第51-57页 |
2.3.6 荧光量子产率 | 第57-60页 |
2.3.7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0-65页 |
2.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3章 香豆素类衍生物及其铕、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66-103页 |
3.1 引言 | 第6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6-7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6-6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3.2.3 检测方法 | 第68页 |
3.2.4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73页 |
3.2.5 目标化合物的3D模拟图 | 第73页 |
3.2.6 香豆素类衍生物的铕、铽配合物的制备 | 第73-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102页 |
3.3.1 物理性质与组成分析 | 第74-76页 |
3.3.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76-81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1-88页 |
3.3.4 热重分析 | 第88-91页 |
3.3.5 发光性能研究 | 第91-95页 |
3.3.6 荧光量子产率 | 第95-98页 |
3.3.7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8-102页 |
3.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附录B 目标化合物谱图 | 第114-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