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 第10-12页 |
1.1.1 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10-11页 |
1.1.2 传统教育方式向创新型培养模式迈进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立 | 第12-14页 |
1.2.1 高校非正式交往场所——边缘空间 | 第12-14页 |
1.2.2 自组织科学理论作为问题求解的关键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4.1 相对学科对边缘空间的认知与启示 | 第16-18页 |
1.4.2 城市视角解读边缘空间 | 第18-21页 |
1.4.3 高校边缘空间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 第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1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文献查阅与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22页 |
1.5.3 系统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4 图表分析法 | 第22页 |
1.6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22-2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2 边缘空间:校园中最具活力的区域 | 第25-37页 |
2.1 高校边缘空间概述 | 第25-28页 |
2.1.1 认知“边缘” | 第25页 |
2.1.2 主体的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3 高校边缘空间基本形态 | 第27-28页 |
2.2 高校边缘空间的类型 | 第28-32页 |
2.2.1 功能边缘空间 | 第28-29页 |
2.2.2 组织边缘空间 | 第29-30页 |
2.2.3 时间边缘空间 | 第30-31页 |
2.2.4 地理边缘空间 | 第31-32页 |
2.4 高校边缘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32-34页 |
2.4.1 异质性 | 第32-33页 |
2.4.2 复合性 | 第33页 |
2.4.3 演替性 | 第33-34页 |
2.5 高校边缘空间与人的创新行为关系 | 第34-37页 |
2.5.1 途经 | 第34-35页 |
2.5.2 吸引——停留 | 第35-36页 |
2.5.3 交流 | 第36-37页 |
3 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的自组织理论基础 | 第37-46页 |
3.1 知识的引入 | 第37-38页 |
3.1.1 自组织理论的实现性与研究性 | 第37页 |
3.1.2 引入自组织理论的层次化推动模式 | 第37-38页 |
3.2 知识学习——设计策略的系统理论支撑 | 第38-40页 |
3.2.1 自组织理论研究源起 | 第38-39页 |
3.2.2 核心思想及演化过程 | 第39-40页 |
3.3 三大方法论——设计策略的框架结构支撑 | 第40-42页 |
3.3.1 耗散结构——系统演化的起点 | 第41页 |
3.3.2 协同学——系统演化的过程 | 第41-42页 |
3.3.3 突变论——系统演化的终点 | 第42页 |
3.4 设计策略的逻辑组织支撑 | 第42-44页 |
3.4.1 开放性 | 第43页 |
3.4.2 整体性 | 第43页 |
3.4.3 结构性 | 第43-44页 |
3.4.4 历时性 | 第44页 |
3.5 自组织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44-46页 |
4 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的理论构建 | 第46-51页 |
4.1 高校边缘空间的自组织特性分析 | 第46-47页 |
4.1.1 复杂网络分析 | 第46页 |
4.1.2 空间的动态性 | 第46-47页 |
4.2 自组织理论分析视角下解析高校边缘空间创新职能的演化过程 | 第47-49页 |
4.2.1 空间开放度——基础条件 | 第47-48页 |
4.2.2 景观介入——演化动力 | 第48页 |
4.2.3 创新簇群——质量变的循环 | 第48-49页 |
4.3 高校边缘空间创新职能设计策略的建构 | 第49-51页 |
4.3.1 目标与原则 | 第49-50页 |
4.3.2 内涵和结构层次 | 第50-51页 |
5 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初探 | 第51-60页 |
5.1 创新型高效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的驱动方法 | 第51页 |
5.2 引导性的具体设计策略 | 第51-55页 |
5.2.1 扩展空间形态的开放度 | 第51-52页 |
5.2.2 景观介入的无形之手 | 第52-54页 |
5.2.3 可拓学拓展研究“创新场所景观介入元素定性要求” | 第54页 |
5.2.4 校园整体创新场所簇群宏观研究 | 第54-55页 |
5.3 设计策略与实践相结合——美国拉法耶市“IMAGINE DOWNTOWN”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中标实施方案 | 第55-60页 |
5.3.1 场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 第56-57页 |
5.3.2 具体的设计对策 | 第57-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