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2-13页 |
1.2 莱州湾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小清河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关于小清河口现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基于生物指数进行底栖生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 第15-16页 |
1.3.2 Bentix生物指数 | 第16-17页 |
1.3.3 AMBI指数 | 第17-18页 |
1.3.4 M-AMBI指数 | 第18-19页 |
1.3.5 BOPA指数 | 第19-20页 |
1.3.6 摄食多样性指数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 站位布设 | 第23页 |
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3-25页 |
2.2.1 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3-24页 |
2.2.2 底栖动物样品和海水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4-25页 |
2.3 数据处理分析 | 第25-26页 |
3.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风险评价 | 第26-38页 |
3.1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分析 | 第26-33页 |
3.1.1 表层沉积物粒度、氧化还原特性及硫化物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3.1.2 表层沉积物中TOC、TN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3.1.3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29-33页 |
3.2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风险评价 | 第33-36页 |
3.2.1 表层沉积物硫化物风险评价 | 第33页 |
3.2.2 表层沉积物TOC、TN风险评价 | 第33-34页 |
3.2.3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 | 第34-36页 |
3.3 小结 | 第36-38页 |
4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境质量评价 | 第38-53页 |
4.1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分析 | 第38-41页 |
4.1.1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4.1.2 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4.1.3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与水化学、沉积化学因子的关系 | 第40-41页 |
4.2 基于底栖生物指数的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境质量评价 | 第41-51页 |
4.2.1 Shannon多样性指数评价 | 第41-43页 |
4.2.2 AMBI指数评价 | 第43-45页 |
4.2.3 M-AMBI指数评价 | 第45-46页 |
4.2.4 三种生物指数与水化学、沉积化学因子的关系讨论 | 第46-48页 |
4.2.5 AMBI指数和M-AMBI指数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48-51页 |
4.3 小结 | 第51-53页 |
5. 研究结论 | 第53-55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53-54页 |
5.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