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9页 |
1.1 海洋溢油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 海洋溢油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海洋溢油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物理法 | 第13-14页 |
1.3.2 化学法 | 第14-15页 |
1.3.3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4 滩涂溢油微生物修复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框图 | 第17-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3 技术路线框图 | 第18-19页 |
2 石油烃降解菌的选择 | 第19-29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19-20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石油烃降解菌的富集 | 第20-21页 |
2.3.2 原油标准曲线 | 第21页 |
2.3.3 天然海水中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效果 | 第21-22页 |
2.3.4 人工海水中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效果 | 第22页 |
2.3.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与性质研究 | 第2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2.4.1 原油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2.4.2 天然海水中细菌降解效果 | 第23-25页 |
2.4.3 人工海水中石油烃降解菌降解效果 | 第25页 |
2.4.4 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研究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3 室内模拟滩涂溢油实验 | 第29-57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9-3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3.3.1 人造滩涂溢油室内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3.3.2 样品分析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32-38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56页 |
3.4.1 模拟过程描述 | 第38-40页 |
3.4.2 石油烃降解菌加速石油解吸过程作用 | 第40-43页 |
3.4.3 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对溢油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4 石油烃降解菌降解作用 | 第45-52页 |
3.4.5 营养盐 | 第52-53页 |
3.4.6 细菌种群与数量分析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4 石油、消油剂、菌液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57-66页 |
4.1 前言 | 第57页 |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57-58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3.1 石油烃和消油剂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4.3.2 模拟实验装置及取样 | 第58-60页 |
4.3.3 模拟实验藻类培养及检测 | 第60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4.4.1 石油烃和消油剂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2 模拟实验过程描述 | 第62-63页 |
4.4.3 模拟实验中石油、消油剂和细菌发酵液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5.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