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农民工代际比较与媒介使用行为的变迁 | 第13页 |
1.1.2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快速发展 | 第13-14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3.2.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3.2.3 焦点小组访谈法 | 第16-17页 |
1.3.2.4 个案研究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 | 第19-29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媒介使用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1.1.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产生背景与其自身特点 | 第19页 |
2.1.1.2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行为 | 第20-22页 |
2.1.2.1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现状研究 | 第20-21页 |
2.1.2.2 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与社会融入研究 | 第21-22页 |
2.2 移动社交媒体与微信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2.2.1 移动社交媒体的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2.1.1 移动社交媒体的概念 | 第23页 |
2.2.1.2 移动社交媒体与社会资本的研究 | 第23页 |
2.2.2 微信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3 社会资本及测量的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2.3.1 社会资本的概念 | 第25-26页 |
2.3.1.1 微观层面 | 第25-26页 |
2.3.1.2 中观层面 | 第26页 |
2.3.1.3 宏观层面 | 第26页 |
2.3.2 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26-29页 |
2.3.2.1 个体层次的测量 | 第27页 |
2.3.2.2 群体层次的测量 | 第27页 |
2.3.2.3 本研究对于个体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行为现状调查 | 第29-45页 |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第29-30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3.1.2 样本选择 | 第30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42页 |
3.2.1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 第30-34页 |
3.2.2 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 第34-42页 |
3.2.2.1 微信使用行为偏好 | 第34-35页 |
3.2.2.2 微信使用强度 | 第35-40页 |
3.2.2.3 微信使用动机 | 第40-41页 |
3.2.2.4 依赖程度 | 第41-42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行为现状及特点 | 第42-45页 |
3.3.1 新生代农民工的微信使用现状 | 第42-43页 |
3.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微信使用行为特点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行为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调查 | 第45-53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调查 | 第45-49页 |
4.1.1 研究设计 | 第45-46页 |
4.1.2 研究讨论 | 第46-47页 |
4.1.2.1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对社会链接的影响 | 第46页 |
4.1.2.2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对社会信任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2.3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 第47页 |
4.1.2.4 新生代农民工微信使用对生活满意的影响 | 第47页 |
4.1.3 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 | 第47-49页 |
4.2 微信使用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的个案研究及对策建议 | 第49-53页 |
4.2.1 微信使用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的个案研究 | 第49-52页 |
4.2.1.1 唐先生 | 第49-50页 |
4.2.1.2 小孟 | 第50页 |
4.2.1.3 小薛 | 第50-51页 |
4.2.1.4 吴小姐 | 第51页 |
4.2.1.5 小王 | 第51-52页 |
4.2.2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利用微信获取社会资本的建议与对策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研究局限 | 第5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