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自然地理概况及交通 | 第12-13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区域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 第20-32页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2.2 区域地球物理 | 第21-23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25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25-27页 |
2.5 区域遥感线环构造 | 第27-28页 |
2.6 区域构造控岩控矿特征 | 第28-32页 |
2.6.1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控制北西向的斑岩带 | 第28-29页 |
2.6.2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与程海大断裂控制斑岩集中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32-38页 |
3.1 区域构造概况 | 第32-34页 |
3.2 李子园断裂 | 第34-36页 |
3.3 宾居背斜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构造控岩控矿特征 | 第38-66页 |
4.1 白象厂斑岩 | 第38-43页 |
4.1.1 白象厂岩株 | 第40-42页 |
4.1.2 勘查区岩枝 | 第42-43页 |
4.2 矿体地质 | 第43-49页 |
4.2.1 矿体总体特征 | 第44-47页 |
4.2.2 矿石类型及组构 | 第47-49页 |
4.3 构造控岩控矿特征分析 | 第49-60页 |
4.3.1 李子园断裂-白象厂岩株侵入接触带 | 第49-53页 |
4.3.2 北西侧次级断裂构造带 | 第53-59页 |
4.3.3 宾居背斜-白象厂岩株侵入构造带 | 第59-60页 |
4.4 构造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的控制特征 | 第60-64页 |
4.5 白象厂斑岩金矿床构造控岩控矿的特点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页 |
5.2 建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期刊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