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财政惠农资金审计研究--以A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导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惠农资金审计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惠农资金审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惠农资金 | 第18页 |
2.1.2 惠农资金审计 | 第18页 |
2.2 惠农资金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3.A县惠农资金审计实施概况 | 第22-36页 |
3.1 A县惠农资金基本情况概述 | 第22-25页 |
3.1.1 A县基本情况介绍 | 第22页 |
3.1.2 A县惠农资金规模与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3.1.3 A县惠农资金使用的成效分析 | 第23-25页 |
3.2 A县惠农资金审计实施总体概况 | 第25-36页 |
3.2.1 审计准备阶段 | 第25-27页 |
3.2.2 审计实施阶段 | 第27-35页 |
3.2.3 审计终结阶段 | 第35-36页 |
4.A县惠农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4.1 审计方式落后 | 第36-37页 |
4.1.1 计算机审计操作能力有限 | 第36-37页 |
4.1.2 事前事中审计薄弱 | 第37页 |
4.2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 第37-39页 |
4.2.1 审计局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分析 | 第37-38页 |
4.2.2 审计项目组成员综合素质分析 | 第38-39页 |
4.3 审计结果公开透明度差 | 第39-40页 |
4.3.1 A县审计公开制度缺失 | 第39-40页 |
4.3.2 审计结果公开内容有限 | 第40页 |
4.4 绩效审计薄弱 | 第40-42页 |
4.4.1 A县惠农资金绩效审计开展不足 | 第40-41页 |
4.4.2 未建立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 第41-42页 |
5.完善A县惠农资金审计的建议 | 第42-51页 |
5.1 科学运用审计技术方法 | 第42-44页 |
5.1.1 科学运用计算机审计 | 第42-43页 |
5.1.2 不断推进全过程审计 | 第43-44页 |
5.2 加强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方面建设 | 第44-46页 |
5.2.1 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 第44-45页 |
5.2.2 提高审计职业准入门槛 | 第45页 |
5.2.3 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 | 第45-46页 |
5.3 提高审计公开透明度 | 第46-47页 |
5.3.1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第46页 |
5.3.2 提高审计结果透明度 | 第46-47页 |
5.4 强化绩效审计体系建设 | 第47-51页 |
5.4.1 确定惠农资金绩效审计目标 | 第47页 |
5.4.2 明确惠农资金绩效审计内容 | 第47页 |
5.4.3 建立惠农资金绩效审计规章制度 | 第47-48页 |
5.4.4 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49页 |
5.4.5 将惠农资金绩效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 | 第49-51页 |
6.结论与启示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51-52页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