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基于环糊精构筑的超分子药物和基因载体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1 自组装概述第15-17页
    1.2 环糊精自组装药物载体第17-18页
    1.3 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的内源性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第18-23页
        1.3.1 pH值响应系统第18-20页
        1.3.2 氧化还原响应系统第20-22页
        1.3.3 酶响应系统第22-23页
    1.4 基于环糊精自组装的外源性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第23-31页
        1.4.1 温度响应系统第23-26页
        1.4.2 光响应系统第26-28页
        1.4.3 磁响应系统第28-30页
        1.4.4 超声响应系统第30页
        1.4.5 电响应系统第30-31页
    1.5 环糊精自组装药物载体展望第31-32页
    1.6 本论文选题第32-34页
第二章 环糊精与聚赖氨酸构筑的药物载体研究第34-53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5-36页
        2.2.1 实验试剂第35页
        2.2.2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3 实验部分第36-41页
        2.3.1 单-6-氧-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的制备(6-OTs-β-CD)第36-37页
        2.3.2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的制备(Gly-CD)第37页
        2.3.3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的制备(PL-Gly-CD)第37-38页
        2.3.4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取代度计算第38页
        2.3.5 聚赖氨酸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第38-39页
        2.3.6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的制备第39页
        2.3.7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物理混合物的制备第39页
        2.3.8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物包合比计算第39页
        2.3.9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结合常数的测定第39-40页
        2.3.10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核磁共振研究第40页
        2.3.11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X-粉末衍射的研究第40页
        2.3.12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热分析研究第40页
        2.3.13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的增溶效果测定第40-41页
        2.3.14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的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第41页
        2.3.15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第4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1-51页
        2.4.1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的合成第42-43页
        2.4.2 聚赖氨酸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第43-44页
        2.4.3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物包合比计算第44页
        2.4.4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结合常数的测定第44-46页
        2.4.5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的包接模式第46-47页
        2.4.6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X-粉末衍射的研究第47-48页
        2.4.7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热重分析第48-49页
        2.4.8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增溶效果分析第49页
        2.4.9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的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第49-51页
        2.4.10 单-6-脱氧-甘氨酸-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PL-Gly-CD)与灯盏花乙素(SCU)包合物体外细胞活性分析第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环糊精自组装的叶酸靶向超分子基因载体研究第53-72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4-55页
        3.2.1 实验试剂第54-55页
        3.2.2 实验仪器第55页
    3.3 实验部分第55-61页
        3.3.1 单-6-氧-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的制备(6-OTs-β-CD)第55-56页
        3.3.2 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EI-CD)的制备第56-57页
        3.3.3 PEI-CD取代度计算第57页
        3.3.4 聚乙二醇-金刚烷(PEG-AD)的制备第57页
        3.3.5 叶酸-金刚烷(FA-AD)的制备第57-58页
        3.3.6 氮磷比化学计量学第58页
        3.3.7 方法A制备非病毒基因组装体第58-59页
        3.3.8 方法B制备非病毒基因组装体第59页
        3.3.9 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生物物理表征分析第59-60页
        3.3.10 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细胞毒性分析第60页
        3.3.11 非病毒基因载体的体外转染分析第60-6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1-70页
        3.4.1 PEI-CD-PEG-AD·FA-AD组装体的制备第61-63页
        3.4.2 非病毒基因载体生物物理表征分析第63-66页
        3.4.3 非病毒基因组装体的细胞毒性分析第66-67页
        3.4.4 非病毒基因组装体转染效果分析第67-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氟代PTP1B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下一篇:DNA甲基化对PXR介导的CYP3A4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