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小城镇宜居环境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 第12页 |
1.1.2 工矿型小城镇的人居环境问题突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相关研究小结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小城镇 | 第22页 |
2.1.2 工矿型小城镇 | 第22页 |
2.1.3 宜居环境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2.1 工矿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2 宜居环境建设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工矿型小城镇的环境特征和问题分析 | 第28-46页 |
3.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28-39页 |
3.1.1 国外案例 | 第28-33页 |
3.1.2 国内案例 | 第33-38页 |
3.1.3 启示 | 第38-39页 |
3.2 工矿型小城镇人居环境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3.2.1 城镇短期内快速崛起 | 第39页 |
3.2.2 发展高度依赖矿产资源 | 第39-40页 |
3.2.3 城镇建设围绕工矿产业 | 第40页 |
3.2.4 城镇与企业缺乏互动 | 第40-41页 |
3.3 工矿型小城镇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1-46页 |
3.3.1 空间方面 | 第41页 |
3.3.2 经济方面 | 第41-42页 |
3.3.3 社会方面 | 第42-43页 |
3.3.4 环境方面 | 第43页 |
3.3.5 人文方面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扬武镇人居环境的变迁 | 第46-58页 |
4.1 扬武镇概况 | 第46-50页 |
4.1.1 扬武镇区位与交通分析 | 第46页 |
4.1.2 自然气候 | 第46页 |
4.1.3 地形与地貌 | 第46-47页 |
4.1.4 土地区划与人口 | 第47-48页 |
4.1.5 扬武镇经济发展现状 | 第48页 |
4.1.6 扬武镇文化与环境特色 | 第48-50页 |
4.2 “鲁奎山”兴起—工矿小城镇初步形成(1990-2000年) | 第50-53页 |
4.3 工矿业稳定发展—“重工业,轻人居”时期(2000-2010年) | 第53-55页 |
4.3.1 昆磨高速全线贯通-镇区交通区位优势减弱 | 第53-54页 |
4.3.2 仙福钢铁集团入驻-城镇建设围绕工业发展 | 第54-55页 |
4.4 工矿业发展减缓—人居环境对城镇发展影响初显(2010年以后) | 第55-58页 |
4.4.1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 第55-56页 |
4.4.2 云南省“城镇上山”政策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3 玉溪市“大化产业园”的建立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扬武镇宜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58-78页 |
5.1 扬武镇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 第58-73页 |
5.1.1 经济环境 | 第58-59页 |
5.1.2 社会环境 | 第59-60页 |
5.1.3 空间环境 | 第60-68页 |
5.1.4 生态环境 | 第68-69页 |
5.1.5 文化环境 | 第69-70页 |
5.1.6 人居环境现状的居民满意度调查 | 第70-73页 |
5.1.7 人居环境现状综合评析 | 第73页 |
5.2 宜居环境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8页 |
5.2.1 长期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 第73页 |
5.2.2 产业制约宜居环境的建设 | 第73-75页 |
5.2.3 人地矛盾突出 | 第75页 |
5.2.4 宜居环境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 | 第75-76页 |
5.2.5 管理机制与体制不健全 | 第76页 |
5.2.6 居民公共意识的落后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扬武镇宜居环境建设对策 | 第78-90页 |
6.1 扬武镇宜居环境建设的机遇和优势 | 第78-79页 |
6.1.1 宜居环境建设的机遇 | 第78页 |
6.1.2 宜居环境建设的优势 | 第78-79页 |
6.2 扬武镇宜居环境建设的思路 | 第79-81页 |
6.2.1 产业转型—夯实宜居建设基础 | 第79页 |
6.2.2 职能多元化—增强城镇活力 | 第79-80页 |
6.2.3 科学布局—提升居住品质 | 第80页 |
6.2.4 两区互动—形成新的增长极 | 第80-81页 |
6.2.5 特色建设—树立城镇特色形象 | 第81页 |
6.3 扬武镇宜居环境建设的具体对策 | 第81-90页 |
6.3.1 合理利用土地 | 第81-82页 |
6.3.2 逐步改造老城区 | 第82页 |
6.3.3 凸显民族建筑特色 | 第82-84页 |
6.3.4 景观环境及公共开放空间塑造 | 第84-85页 |
6.3.5 完善基础设施 | 第85-86页 |
6.3.6 社会环境宜居性建设 | 第86页 |
6.3.7 人文环境宜居性建设 | 第86-87页 |
6.3.8 生态环境宜居性建设 | 第87-90页 |
第七章 工矿型小城镇宜居环境建设展望 | 第90-100页 |
7.1 工矿型小城镇宜居环境建设的建议 | 第90-91页 |
7.1.1 提升政府的导向作用 | 第90页 |
7.1.2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 第90页 |
7.1.3 注重居民的实际需求 | 第90-91页 |
7.1.4 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 | 第91页 |
7.1.5 突出特色城镇特色 | 第91页 |
7.1.6 建设绿色城镇 | 第91页 |
7.2 构建工矿型小城镇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91-97页 |
7.2.1 构建的原则 | 第91-93页 |
7.2.2 评价指标体系分类 | 第93-97页 |
7.2.3 评价否决条件 | 第97页 |
7.2.4 综合评价 | 第97页 |
7.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97-100页 |
7.3.1 增加处于不同发展时期工矿型小城镇的宜居环境建设研究 | 第97页 |
7.3.2 增加对不同类型工矿型小城镇的宜居环境建设研究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8-110页 |
附录B:图片索引 | 第110-114页 |
附录C:扬武镇宜居性调查问卷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