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1.2.1 牙轮钻头轴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激光淬火技术的概述 | 第16-20页 |
1.2.3 激光淬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球面浮动套轴承激光淬火有限元分析的理论 | 第25-36页 |
2.1 轴承激光淬火过程温度场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1.1 激光淬火传热方式分析 | 第26-27页 |
2.1.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7-29页 |
2.1.3 温度场分布的数学模型 | 第29页 |
2.2 轴承激光淬火过程相变及硬度场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相变理论 | 第30-31页 |
2.2.2 Leblond相变模型 | 第31-32页 |
2.2.3 硬度场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32页 |
2.3 轴承激光淬火过程应力场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2.3.1 热弹性本构方程 | 第32-33页 |
2.3.2 基于增量理论的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球面浮动套轴承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 第36-50页 |
3.1 激光淬火的工艺参数及其相互作用 | 第36-37页 |
3.2 工件材料的选取及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3 轴承渗碳过程数值模拟 | 第38-42页 |
3.3.1 渗碳面的选取 | 第38-40页 |
3.3.2 渗碳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3.4 激光淬火热源的处理 | 第42-44页 |
3.4.1 SYSWELD中的热源模型 | 第42-43页 |
3.4.2 热源的校核 | 第43-44页 |
3.5 轴承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的优化确定 | 第44-49页 |
3.5.1 扫描速度的优化确定 | 第45-46页 |
3.5.2 激光功率的优化确定 | 第46-48页 |
3.5.3 光斑尺寸的优化确定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球面浮动套轴承激光淬火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0-61页 |
4.1 轴承激光淬火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4.2 轴承激光淬火硬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4.2.1 组织转变 | 第54-55页 |
4.2.2 硬度场的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3 轴承激光淬火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4 轴承激光淬火与常规淬火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球面浮动套轴承单元件结构的设计与加工 | 第61-70页 |
5.1 轴承单元件参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5.2 相关夹具的设计与加工 | 第62-65页 |
5.3 轴承单元件的加工 | 第65-69页 |
5.3.1 轴承单元件加工工艺的制定 | 第65-67页 |
5.3.2 轴承外表面加工程序的编制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实验设计方案 | 第70-78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70页 |
6.2 实验设备 | 第70-71页 |
6.3 实验步骤 | 第71-76页 |
6.3.1 轴承表面的预处理 | 第71-72页 |
6.3.2 轴承激光淬火处理 | 第72页 |
6.3.3 表面状态观察 | 第72-74页 |
6.3.4 显微组织观察 | 第74-76页 |
6.3.5 显微硬度的测定 | 第76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