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荧光分子探针简介 | 第10-15页 |
1.2.1 荧光分子探针的结构 | 第10-11页 |
1.2.2 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机制 | 第11-15页 |
1.3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简介 | 第15-21页 |
1.3.1 罗丹明和其衍生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3.2 基于罗丹明的Cu~(2+)探针 | 第16-17页 |
1.3.3 基于罗丹明的Pb~(2+)探针 | 第17-18页 |
1.3.4 基于罗丹明的Hg~(2+)探针 | 第18-20页 |
1.3.5 基于罗丹明的双离子响应探针现状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罗丹明B基Pb~(2+)和Cu~(2+)双响应探针L_1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6-55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2 L_1和晶体L_1-Pb~(2+)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0页 |
2.2.3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2.2.4 L_1的光谱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2.5 细胞(HepG2)毒性的测试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51页 |
2.3.1 L_1对Pb~(2+)的专一性识别和竞争性实验 | 第33-35页 |
2.3.2 L_1对Pb~(2+)的荧光滴定光谱 | 第35-36页 |
2.3.3 L_1对Cu~(2+)的专一性识别和竞争性实验 | 第36-38页 |
2.3.4 L_1对Cu~(2+)的紫外滴定光谱 | 第38-39页 |
2.3.5 L_1对Pb~(2+)和Cu~(2+)的识别机理研究 | 第39-48页 |
2.3.6 pH对L_1识别Pb~(2+)和Cu~(2+)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7 L_1对Pb~(2+)和Cu~(2+)的可逆性检测 | 第49-50页 |
2.3.8 L_1在细胞内Pb~(2+)荧光成像方面的潜在应用 | 第50-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罗丹明B基Cu~(2+)和Hg~(2+)双响应探针L_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5-80页 |
3.1 引言 | 第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6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3.2.2 L_2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55-58页 |
3.2.3 L_2的光谱分析方法 | 第58-60页 |
3.2.4 L_2对环境水样中Cu~(2+)和Hg~(2+)的检测 | 第60-61页 |
3.2.5 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制备 | 第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5页 |
3.3.1 L_2对Cu~(2+)的紫外光谱滴定 | 第61-62页 |
3.3.2 L_2对Hg~(2+)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滴定 | 第62-64页 |
3.3.3 L_2对Cu~(2+)和Hg~(2+)的识别机理研究 | 第64-67页 |
3.3.4 pH对L_2识别Cu~(2+)和Hg~(2+)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5 L_2对Cu~(2+)的专一性识别和竞争性实验 | 第68-70页 |
3.3.6 L_2对Hg~(2+)的专一性识别和竞争性实验 | 第70-71页 |
3.3.7 L_2对Cu~(2+)和Hg~(2+)的可逆性检测 | 第71-72页 |
3.3.8 L_2在检测环境水样中Cu~(2+)和Hg~(2+)含量方面的潜在应用 | 第72-75页 |
3.3.9 L_2对细胞内Hg~(2+)的荧光成像 | 第75页 |
3.4 小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总结论 | 第80-81页 |
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