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沱古镇建筑与空间环境特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主题及范围 | 第13-17页 |
1.1.1 选题缘起和背景 | 第13-16页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1.2 西沱古镇既往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1.2.1 历史和文化领域 | 第17-18页 |
1.2.2 建筑学及城市规划领域 | 第18页 |
1.2.3 遗产保护领域 | 第18-19页 |
1.2.4 既往研究不足与反思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2 西沱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第23-33页 |
2.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3-27页 |
2.1.1 地理气候环境 | 第23-25页 |
2.1.2 水路交通与物产资源 | 第25-27页 |
2.2 人文环境特征 | 第27-31页 |
2.2.1 商业贸易文化 | 第27-29页 |
2.2.2 民风民俗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西沱选址布局与空间形态 | 第33-60页 |
3.1 场镇的形成类型及特征 | 第33-42页 |
3.1.1 场镇的类型与特征 | 第33-37页 |
3.1.2 西沱场镇的类型与特征 | 第37-42页 |
3.2 滨江山地特色的选址与布局 | 第42-45页 |
3.2.1 山地特色场镇布局的模式 | 第42-43页 |
3.2.2 西沱选址布局特色 | 第43-45页 |
3.3 店宅与农耕结合的空间环境布局 | 第45-47页 |
3.3.1 农耕与建筑相结合的环境观 | 第45-46页 |
3.3.2 场镇环境的绿化组织特点 | 第46-47页 |
3.4 垂直等高线的街巷空间特色 | 第47-58页 |
3.4.1 以商业为主体的空间特色 | 第49-51页 |
3.4.2 以人为本的街巷空间尺度 | 第51-52页 |
3.4.3 垂直等高线的街巷平面布局 | 第52-56页 |
3.4.4 场镇特色街巷空间节点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山地特色场镇建筑手法 | 第60-93页 |
4.1 分层筑台的店铺与住宅 | 第60-65页 |
4.1.1 分层筑台的建筑布局方式 | 第60-63页 |
4.1.2 层层叠叠的特色沿江景观 | 第63-65页 |
4.2 退台与吊脚的建筑空间 | 第65-67页 |
4.2.1 适应地形的退台与吊脚 | 第65页 |
4.2.2 适应形态的梭坡与勾连搭 | 第65-67页 |
4.3 独具特色的院落与小天井 | 第67-79页 |
4.3.1 山地特色院落空间组合方式 | 第67-70页 |
4.3.2 居住为主的院落空间特征 | 第70-74页 |
4.3.3 祠庙会馆的院落空间特征 | 第74-79页 |
4.4 山地特色的店宅结合形式 | 第79-92页 |
4.4.1 前店后宅的大进深空间 | 第81-87页 |
4.4.2 前店后坊宅的空间模式 | 第87-88页 |
4.4.3 下店上宅的空间模式 | 第88-91页 |
4.4.4 上店下宅的空间模式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西沱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 | 第93-134页 |
5.1 以穿斗为主的构筑体系 | 第93-102页 |
5.1.1 合理轻巧的穿斗构架体系 | 第93-100页 |
5.1.2 穿斗构架对于地域的适应性 | 第100-102页 |
5.2 穿斗与抬梁组合的空间模式 | 第102-106页 |
5.2.1 穿斗与抬梁的差异性比较 | 第102-104页 |
5.2.2 穿斗与抬梁组合的木构架体系 | 第104-106页 |
5.3 特色墙亘的艺术与技术 | 第106-111页 |
5.3.1 封火山墙的空间形态 | 第106-108页 |
5.3.2 乡土特色墙亘与营造技术 | 第108-111页 |
5.4 檐下空间的技术与艺术 | 第111-119页 |
5.4.1 挑檐的基本类型和构造 | 第111-114页 |
5.4.2 多功能复合的特色檐下空间营造 | 第114-119页 |
5.5 灵活的屋顶组合方式 | 第119-123页 |
5.5.1 屋顶的组合形式与形态特征 | 第119-122页 |
5.5.2 适应气候的屋面做法 | 第122-123页 |
5.6 地域特色的建筑构件与装饰艺术 | 第123-132页 |
5.6.1 地域特色建筑构件分析 | 第123-129页 |
5.6.2 装饰工艺及技术 | 第129-13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6 西沱整体保护与建筑分级保护策略 | 第134-156页 |
6.1 西沱整体性保护策略 | 第134-143页 |
6.1.1 保护古镇的传统山地空间形态 | 第134-140页 |
6.1.2 保护山地特色的空间环境形态 | 第140-143页 |
6.2 建筑分级保护策略 | 第143-153页 |
6.2.1 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143-144页 |
6.2.2 以修复为主的文物建筑的分级保护 | 第144-151页 |
6.2.3 以风貌复原为主的建筑的分级保护 | 第151-15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53-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2页 |
附录 | 第162-17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2-163页 |
B. 西沱古镇保护修复设计相关图纸 | 第16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