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第9-24页 |
1.1 密度矩阵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1.1.1 密度矩阵的基本概念 | 第9-11页 |
1.1.2 密度矩阵的性质 | 第11页 |
1.1.3 密度矩阵的动力学方程 | 第11-12页 |
1.2 含时量子波包理论 | 第12-22页 |
1.2.1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12-14页 |
1.2.2 激光与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1.2.3 初始波包的计算 | 第15-19页 |
1.2.4 波包的时间演化 | 第19-20页 |
1.2.5 球坐标系中双原子分子的描述 | 第20-22页 |
1.3 分子的定向和取向 | 第22-24页 |
1.3.1 场中分子定向 | 第22-23页 |
1.3.2 场后分子定向 | 第23-24页 |
2 单周期太赫兹脉冲链控制分子场后定向 | 第24-3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2.2 理论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3.1 脉冲数目对分子定向的影响 | 第29-33页 |
2.3.2 电场峰值强度对分子定向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3 温度对分子定向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分子预定向对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的影响 | 第38-5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38-39页 |
3.2 理论模型 | 第39-43页 |
3.2.1 分子的预定向 | 第40-41页 |
3.2.2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REMPI) | 第41-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3.3.1 单周期太赫兹诱导分子预定向 | 第43-47页 |
3.3.2 分子预定向对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动力学的影响 | 第47-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