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理论及现状分析 | 第18-29页 |
2.1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8-20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券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1.2 发行地方债风险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现实需要及发展现状 | 第20-29页 |
2.2.1 我国地方债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5页 |
2.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分析 | 第29-40页 |
3.1 地方政府职能不规范引发的体制风险 | 第29-30页 |
3.2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风险 | 第30页 |
3.3 缺乏约束机制导致的道德风险 | 第30-31页 |
3.4 地方政府信用不足导致的信用风险 | 第31-40页 |
3.4.1 信用风险的产生 | 第32-33页 |
3.4.2 基于 KMV 思想的地方债信用风险模型 | 第33-34页 |
3.4.3 我国地方债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第34-40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券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40-52页 |
4.1 美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模式 | 第40-45页 |
4.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模式 | 第45-49页 |
4.3 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 第49-52页 |
4.3.1 美、日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比较 | 第49-50页 |
4.3.2 经验借鉴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2页 |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建议 | 第52-61页 |
5.1 加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经济环境治理 | 第52-55页 |
5.1.1 清理规范融资平台 | 第52-53页 |
5.1.2 建立标准化的地方债务信息系统 | 第53-54页 |
5.1.3 建设和完善地方债券市场 | 第54-55页 |
5.2 完善我国行政和经济体制改革 | 第55-56页 |
5.3 防止地方经济差距扩大化 | 第56页 |
5.4 防范道德风险 | 第56-58页 |
5.4.1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 第56-57页 |
5.4.2 完善偿债机制 | 第57-58页 |
5.5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 第58-61页 |
5.5.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第58-59页 |
5.5.2 建立信用评级机制 | 第59页 |
5.5.3 建立保险机制 | 第59-60页 |
5.5.4 控制发行规模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