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造型与审美意蕴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一、塔山瑶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二、塔山瑶女性头饰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概述 | 第24-30页 |
第一节 常宁塔山瑶概述 | 第24-27页 |
一、常宁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二、常宁塔山瑶基本概况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溯源 | 第27-29页 |
一、常宁塔山瑶历史溯源 | 第27-29页 |
二、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溯源 | 第2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造型与工艺 | 第30-56页 |
第一节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造型分类 | 第30-40页 |
一、传统发式 | 第30-33页 |
二、头饰物 | 第33-40页 |
第二节 塔山瑶女性头饰的图案造型特征 | 第40-43页 |
一、具象题材、抽象运用 | 第40-41页 |
二、喜用混合式二方连续纹样 | 第41页 |
三、惯用对称与均衡的构图 | 第41-42页 |
四、繁复求变、乱中有序 | 第42-43页 |
五、善用对比与调和的色彩 | 第43页 |
第三节 塔山瑶与周边宝寨瑶女性头饰对比 | 第43-49页 |
一、塔山瑶型与桐木漯瑶型女性头饰造型对比 | 第44-47页 |
二、塔山瑶型与华山瑶型女性头饰造型对比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传统工艺 | 第49-55页 |
一、织布工艺 | 第49-50页 |
二、靛染工艺 | 第50-51页 |
三、刺绣工艺 | 第51-54页 |
四、拼布工艺 | 第54页 |
五、扎制工艺 | 第54-55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功能与审美意蕴 | 第56-65页 |
第一节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功能 | 第56-60页 |
一、“保护、防御、驱邪”的生活实用功能 | 第56-57页 |
二、“赏心悦目”的装饰审美功能 | 第57页 |
三、“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审美意蕴 | 第60-64页 |
一、“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 第61页 |
二、“自由、和谐、乐观”的民族气质 | 第61-62页 |
三、“尚蓝、尚黑、尚红”的审美情感 | 第62-63页 |
四、“以富为美”的审美理想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传承与创新 | 第65-74页 |
第一节 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的现状 | 第65-67页 |
一、发式、穿戴方式、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的简化 | 第65-66页 |
二、装饰材料的替换 | 第66页 |
三、功能的改变 | 第66页 |
四、工艺传承人的减少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保护性传承 | 第67-68页 |
一、文字记录 | 第67页 |
二、图像、影像记录 | 第67-68页 |
三、数字化技术 | 第68页 |
第三节 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要的传承 | 第68-74页 |
一、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产品设计案例 | 第68-70页 |
二、常宁塔山瑶女性头饰创新应用设计 | 第70-74页 |
结语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