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台风作用下高层建筑风效应的实测及风洞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21-38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1-23页
    1.2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风研究综述第23-33页
        1.2.1 高层建筑的现场实测研究第23-28页
        1.2.2 高层建筑的风洞试验研究第28-31页
        1.2.3 高层建筑电梯水平振动特性研究第31-33页
    1.3 高层建筑抗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3-34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34-38页
        1.4.1 研究思路第34页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第36-38页
第2章 高层建筑实测概况及风场特性研究第38-56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现场实测方案第38-42页
        2.2.1 实测环境分析第38-39页
        2.2.2 实测仪器设备和测点布置第39-42页
    2.3 多次台风的风场特性分析第42-54页
        2.3.1 台风概况第42-43页
        2.3.2 数据采集第43-44页
        2.3.3 平均风速和平均风向第44-46页
        2.3.4 湍流强度第46-48页
        2.3.5 阵风因子第48-50页
        2.3.6 湍流积分尺度第50-52页
        2.3.7 脉动风速谱第52-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实测研究第56-76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台风“菲特”影响下风压实测第56-60页
        3.2.1 平均风速和平均风向第56-58页
        3.2.2 风压样本及对应的风场特性第58-59页
        3.2.3 数据处理第59-60页
    3.3 实测平均风压特性分析第60-64页
        3.3.1 时变平均风压系数时程第60-61页
        3.3.2 测点的风压系数统计第61-63页
        3.3.3 测点的局部体型系数第63-64页
    3.4 实测脉动风压特性分析第64-70页
        3.4.1 脉动风压谱和脉动风速谱分析第64-67页
        3.4.2 迎风面气动导纳函数第67-69页
        3.4.3 相干性分析第69-70页
    3.5 实测风压的概率分布特性分析第70-74页
        3.5.1 概率分布图第70-71页
        3.5.2 偏度和峰度第71-72页
        3.5.3 实测风压的峰值因子估计第72-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高层建筑风致响应实测研究第76-92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加速度响应的实测概况第76-79页
        4.2.1 数据采集第76-77页
        4.2.2 10min加速度响应样本第77页
        4.2.3 平均风速和平均风向第77-79页
    4.3 顺风向和横风向加速度响应分析第79-87页
        4.3.1 加速度响应的分解第79-80页
        4.3.2 加速度响应随测点高度的变化关系第80-81页
        4.3.3 加速度均方根与平均风速的关系第81-83页
        4.3.4 加速度峰值与平均风速的关系第83-85页
        4.3.5 加速度均方根与平均风向的关系第85-87页
    4.4 实测加速度响应的概率分布特性分析第87-90页
        4.4.1 总体样本的概率分布图第87-88页
        4.4.2 偏度和峰度系数第88-89页
        4.4.3 目标概率法的峰值因子估计第89-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高层建筑的模态分析研究第92-115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环境激励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概述第92-96页
        5.2.1 峰值拾取法第93-94页
        5.2.2 RDT方法第94-95页
        5.2.3 NEx T-ERA方法第95-96页
    5.3 厦门高层建筑案例分析第96-105页
        5.3.1 试验楼及台风测试概况第96-97页
        5.3.2 实测加速度响应特性分析第97-101页
        5.3.3 模态参数分析第101-102页
        5.3.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第102-105页
    5.4 温州高层建筑案例分析第105-113页
        5.4.1 峰值拾取法第106页
        5.4.2 NEx T-ERA方法第106-109页
        5.4.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第109-113页
    5.5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6章 高层建筑风洞测压试验研究第115-160页
    6.1 引言第115页
    6.2 高层建筑风洞测压试验概况第115-119页
        6.2.1 试验模型第115-116页
        6.2.2 风场模拟第116-117页
        6.2.3 测点布置第117页
        6.2.4 试验方法第117-118页
        6.2.5 试验模型风荷载坐标系的定义第118-119页
    6.3 风洞测压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第119-132页
        6.3.1 数据处理第119-120页
        6.3.2 不同地貌下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征第120-124页
        6.3.3 测压模型基底弯矩系数的分布特征第124-126页
        6.3.4 建筑表面风压沿着高度的分布特征第126-130页
        6.3.5 测点局部体型系数在平面内的分布第130-132页
    6.4 高层建筑极值风压的POT模型研究第132-145页
        6.4.1 POT模型极值分析理论第132-137页
        6.4.2 风压系数的概率分布特性第137-139页
        6.4.3 基于POT模型的极值风压系数估计第139-142页
        6.4.4 不同方法的对比第142-145页
    6.5 风洞试验与实测结果对比第145-152页
        6.5.1 平均和脉动风压系数的对比第145-146页
        6.5.2 体型系数的对比第146-147页
        6.5.3 脉动风压谱的对比第147-149页
        6.5.4 气动导纳函数的对比第149-150页
        6.5.5 提取特定频率范围内的频谱对比第150-152页
    6.6 基于风洞试验数据的风致响应计算第152-158页
        6.6.1 时域分析法第152-154页
        6.6.2 风压时程的计算参数确定第154-155页
        6.6.3 风致响应的计算第155-157页
        6.6.4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第157-158页
    6.7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第7章 高层建筑电梯轿厢-导轨系统水平振动响应研究第160-184页
    7.1 引言第160页
    7.2 电梯水平风致振动响应实测研究第160-167页
        7.2.1 实测概况第160-162页
        7.2.2 电梯和楼板加速度响应的时域分析第162-165页
        7.2.3 电梯和楼板加速度响应的频域分析第165页
        7.2.4 电梯水平风振力计算第165-167页
    7.3 电梯轿厢水平振动模型第167-170页
    7.4 导轨系统水平振动模型第170-175页
        7.4.1 导轨弹性变形能第172-173页
        7.4.2 导轨惯性力势能第173-174页
        7.4.3 导轨与结构间的弹性变形能第174-175页
        7.4.4 导轨水平振动总势能第175页
    7.5 电梯轿厢与导轨间的接触关系第175-176页
    7.6 电梯轿厢与导轨间的弹性变形能第176-177页
    7.7 EGR系统水平振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第177-178页
    7.8 EGR系统水平振动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第178-180页
    7.9 台风作用下EGR系统水平振动响应分析第180-182页
        7.9.1 轿厢运行速度的影响第180-181页
        7.9.2 导轨类型的影响分析第181-182页
        7.9.3 导轨支架刚度的影响分析第182页
    7.10 本章小结第182-184页
结论与展望第184-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01页
致谢第201-202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02-203页
附录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SH的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