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3页
    1.1 传感器和传感器系统第10-11页
        1.1.1 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参数第10-11页
    1.2 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第11-21页
        1.2.1 DNA在电极表面的固定方法第12-15页
            1.2.1.1 直接吸附法第12页
            1.2.1.2 自组装膜法第12页
            1.2.1.3 共价键合法第12-13页
            1.2.1.4 其他方法第13-15页
        1.2.2 杂交反应的电化学指示第15-17页
            1.2.2.1 嵌入剂第15页
            1.2.2.2 DNA分子小沟结合剂第15-16页
            1.2.2.3 电活性标记物第16-17页
        1.2.3 信号放大技术第17-21页
            1.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第17页
            1.2.3.2 滚环扩增第17页
            1.2.3.3 链置换放大技术第17-18页
            1.2.3.4 杂交链式反应第18页
            1.2.3.5 纳米材料放大第18-21页
    1.3 导电聚合物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第21-27页
        1.3.1 导电聚合物第21-23页
        1.3.2 常见导电聚合物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第23-27页
            1.3.2.1 聚吡咯及其衍生物第23页
            1.3.2.2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第23-24页
            1.3.2.3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第24-25页
            1.3.2.4 聚邻苯二胺第25-27页
            1.3.2.5 多元酚第27页
    1.4 抗蛋白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研究进展第27-33页
        1.4.1 蛋白非特异性吸附现象第27-28页
        1.4.2 表面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机理第28-30页
            1.4.2.1 空间位阻效应第28-29页
            1.4.2.2 水化层理论第29-30页
            1.4.2.3 静电相互作用第30页
        1.4.3 抗蛋白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第30-33页
            1.4.3.1 聚乙二醇(PEG)第30-31页
            1.4.3.2 两性离子聚合物第31页
            1.4.3.3 其它抗蛋白吸附材料第31-33页
第二章 基于原位沉积聚 3,4-乙烯二氧噻吩导电聚合物掺杂聚并苯复合材料构建亚硝酸盐传感器第33-47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实验部分第34-36页
        2.2.1 试剂第34-35页
        2.2.2 仪器第35页
        2.2.3 相关溶液的配置第35页
            2.2.3.1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置第35页
            2.2.3.2 [Fe(CN)_6]~(3-/4-)氧化还原探针溶液的配置第35页
        2.2.4 聚并苯材料的制备第35-36页
        2.2.5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36页
            2.2.5.1 玻碳电极预处理第36页
            2.2.5.2 电沉积溶液的配置第36页
            2.2.5.3 PEDOT/PA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6页
        2.3.1 聚并苯材料的表征第36-38页
        2.3.2 修饰电极的表征第38-39页
        2.3.3 不同修饰电极对亚硝酸盐的响应第39-41页
        2.3.4 电流-时间曲线法定量测定亚硝酸根第41-43页
            2.3.4.1 沉积时间和施加电位的优化第41-42页
            2.3.4.2 对于亚硝酸盐的定量检测第42-43页
        2.3.5 该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第43-46页
        2.3.6 实际样品分析第46页
    2.4 结论第46-47页
第三章 聚多巴胺、金纳米粒子导电材料辅助沉积单宁酸、聚乙二醇亲水性材料构建BRCA1生物传感器第47-63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1页
        3.2.1 试剂第48-49页
        3.2.2 仪器第49页
        3.2.3 相关溶液的配置第49-50页
            3.2.3.1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置第49-50页
            3.2.3.2 [Fe(CN)_6]~(3-/4-)氧化还原探针溶液的配置第50页
            3.2.3.3 DNA贮存溶液配置方法第50页
        3.2.4 修饰电极的制备过程第50-51页
            3.2.4.1 玻碳电极预处理第50页
            3.2.4.2 电沉积多巴胺第50页
            3.2.4.3 修饰单宁酸第50-51页
            3.2.4.4 修饰聚乙二醇第51页
            3.2.4.5 修饰金纳米粒子第51页
            3.2.4.6 探针DNA的固定及杂交第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3.3.1 电镜表征第55页
        3.3.2 接触角测试第55-56页
        3.3.3 交流阻抗表征第56-58页
        3.3.4 该传感器对于BRCAI的检测第58-60页
        3.3.5 该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和重现性第60-61页
        3.3.6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61-62页
    3.4 结论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审计失败原因和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参仙源”案例分析